航空身份認證:生物識別技術大勢所趨?

2018年08月08日

為了貫徹數字化旅遊,漢莎航空首先選擇了機場休息室作為其生物識別技術的測試場所,讓旅客通過面部、虹膜以及指紋識別進入。而今年3月,漢莎航空嘗試對從洛杉矶機場始發的兩個航班進行生物識別登機測試。

       漢莎航空地面運營高級主管Bjorn Becker表示,“這項技術讓350名旅客在約20分鍾時間內全部登上一架空客A380飛機,此前則需花費35到40分鍾。”

       漢莎航空的生物識別登機過程分為四步:

       乘客靠近自助登機門,安裝的面部攝像頭會自動采集其面部圖像。

       圖像將發送至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數據庫進行實時匹配和驗證。

       幾秒鍾後完成匹配驗證,系統將乘客標識為“登機”狀態。

       乘客無需在登機口出示其登機牌或護照。

       英國航空、達美航空、澳洲航空、捷藍航空、荷蘭皇家航空和亞洲航空等航司也陸續在休息室入口或登機口引入了生物識別技術。

       2016年6月,漢莎航空在休息室接入生物識別技術幾個月時間後,達美航空公司在亞特蘭大哈茲菲爾德-傑克遜國際機場進行了生物識別登機。2017年6月又在紐約約翰肯尼迪機場完成了試點。2017年7月,達美在裏根華盛頓國家機場推出了生物識別登機程序。

       亞特蘭大機場乘客可使用生物識別技術進行面部識別,而從華盛頓國家機場起飛的乘客只需將食指和中指放在掃描儀上進行身份識別。


       2017年,飛機乘客人數急劇增長至40億,用以保障航空旅行安全的解決方案也凸顯了其重要性。

       今年3月,英國航空和國際航空電訊集團(SITA)發布了一項名為《生物識別技術優化旅行:ID管理變革 》的報告。報告指出,截至2036年,航空客運量將達到78億人次,在2017年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統計的40億人次基礎上實現了翻番。未來3年,全球63%的機場和43%的航司計劃投資生物識別身份管理方案。

       葡萄牙科技公司巨頭Vision-Box創建了集成電子身份管理平臺,並于7月初在新德裏開設了辦事處。該公司營銷副總裁Jean-François Lennon表示,“印度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擁有龐大的人口和結構。印度國內的航空市場龐大,過去五六年內維持了增長勢頭,未來印度會需要更多基建建設。”

       乘客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參與目前正在進行或實驗中的生物識別項目。識別程序不會對用戶進行強制綁定。盡管一些專家和數據保護倡議人士對該項技術持反對意見,但行業調查顯示,乘客對新的生物識別及數字技術保持了極高的接受度。

       漢莎航空産品開發高級主管Dr Bjorn Becker表示, 2018年2月的乘客調查顯示,89%受訪的國際航班乘客喜歡這種體驗,64%的受訪者希望該技術成為唯一的識別方式,85%受訪者希望漢莎航空能夠將其進行廣泛應用。

       國際航協的2017全球乘客調查顯示,82%的受訪旅客希望盡量能在智能手機上使用電子護照,而62%的受訪者更願意以生物識別技術作為旅途中的身份識別方式。(本文由Elena編譯自The Ken)



新聞來源:環球旅訊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