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中有小灣區,合作中仍有新矛盾

2018年04月06日

       行政長官崔世安前日會見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市長姚奕生,及橫琴新區黨委書記、保稅區黨委書記牛敬等一行,雙方就加強澳珠合作及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等議題交換意見。在會晤中,崔世安指出,兩地合作在《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基礎上不斷深入,將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相信也有利於推進兩地合作;且珠澳兩地會繼續秉持服務服從國家大局為合作原則。而加強區域合作、發展特色金融、融入大灣區發展,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道路,特區政府將會全力以赴,積極參與做好相關工作,為建設國家、建設澳門作出應有貢獻。郭永航也指出:珠澳合作進展順利,合作的範圍、層次、深度不斷增加,面對着「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出台、港珠澳大橋通車等機遇,再結合澳門特區擁有國際貿易自由港、中葡平台等政策制度優勢,珠澳兩地的合作前景非常廣闊,珠海將會繼續為促進澳門產業多元作出努力。至於橫琴開發方面,郭永航表示,兩地政府可利用現有的政策優勢,進一步發展如高端服務業、旅遊業及文創等產業,攜手把橫琴的潛力發揮得更為極致。

  郭永航書記的談話內容,讓廣大「澳人」舒心。他對澳珠合作中必須充分發揮澳門特區所擁有得國際貿易自由港、中葡平台等政策制度優勢,具有清晰的認知;他表達的珠海將會繼續為促進澳門產業多元作出努力,並在橫琴開發方面,兩地政府可利用現有的政策優勢,進一步發展如高端服務業、旅遊業及文創等產業,攜手把橫琴的潛力發揮得更為極致的表態,也擁有充分的誠意。倘這些表態是口心如一的,不是形式主義甚至是「講一套,做一套」的,相信今後的澳珠合作,就將在國家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特色思想的指引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鬥的新氣象中,有新作為及新成就。

  「澳珠合作」這個命題和概念,儘管為兩地共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動力和助力,也取得碩大的成果,並讓兩地人民充滿對未來「更上層樓」的憧憬,但無可諱言,也曾有過扞格和齟齬。過去珠海某些領導人將珠海的地級市建制及「經濟特區」的位階,看得比省級行政區劃及實行「一國兩制」澳門還要高,總是要超越澳門。澳門要搞國際機場,就把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復的將原三灶機場改建為中型機場,違反基建紀律要將其另行建成大型的國際機場;澳門有舉世聞名的城市跑道格蘭披治大賽車,珠海也辦起了城市賽車。中央要求澳門建設「中國—葡語經貿合作發展平台」,澳門要在中央指令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方針之下,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及搞會展業,珠海也要利用由澳門因素而得來的橫琴優惠政策,將橫琴打造成為「中葡商品展示中心」,及建設「旅遊休閒示範城市」,還要搞一個規模更大的會展中心。而中央給予橫琴新區「比特區還特」的優惠政策,其中一個用意是針對澳門土地發展飽和,嚴重妨礙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希望此優惠政策可為澳門中小微企提供新出路,但橫琴新區卻變成了豪華房地產發展發展區,極高的「門檻」令澳門中小微企「望門興嘆」。

  對此,澳門中聯辦前任主任王志民在會晤珠海市前任市長鄭人豪一行時,希望珠海繼續立足國家整體發展大局,堅守「一國兩制」初心,堅持珠澳互利共贏,實現兩地優勢互補,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不斷豐富和發展「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而鄭人豪也強調了珠澳唇齒相依,珠海將以抓緊建設灣仔新口岸、推動兩地機場合作為契機,服從國家大局,服務好澳門發展。就比此前珠海歷任負責人更具大局觀念,而其中的一個「服從」,一個「服務」,也分清了「一國」與「兩制」,經濟特區與特別行政區的辯證關系,是充滿誠意的良言。

  這就顯示,新時期的珠海市領導人,包括此次訪問澳門的郭永航、姚奕生等在內,不同於過去的農村幹部出身,在「大躍進」「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氛圍中成長的領導人,更具有全局觀念和合作意識,當然更具有科學決策的作風,這就為珠澳兩地合作,注入巨大的正能量。相信今後澳珠發展將會走上一條更暢順的道路,並將會躍上新台階,展現新的未來。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必須堅持「初心」;而推動澳珠合作,同樣也需貫徹「初心」,亦即三十多年前習仲勳向中央提出建立經濟特區的「初心」。據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習仲勳傳》(下卷)一書所述,習仲勳在主政廣東省時,充分認識到廣東應發揮毗鄰港澳的優勢,帶領廣東在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他在一九七九年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在毗鄰港澳的深圳市、珠海市和重要僑鄉汕頭市劃出地方,建立「出口特區」,鄧小平親自將之定名為「經濟特區」。其中深圳經濟特區面對香港,珠海經濟特區面對澳門,汕頭經濟特區面對東南亞華僑。為加強珠海特區和澳門的合作,習仲勳在一九八零年六月訪問澳門時,對澳督埃吉迪奧(按:即伊芝迪將軍)提出「澳門經濟圈與香港經濟圈有各自的特點和聯繫,兩個經濟圈在某些有共同經濟利益的地方可以合作起來,廣東省作為鄰近地區在可以共同出力的地方也希望能多加強合作。」而鄧小平在一九八四年南巡時則指出:「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這是對創辦和發展經濟特區的目的和意義的深刻揭示,是對經濟特區地位和作用的精闢概括。經濟特區在我國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一是在體制改革中發揮「試驗田」的作用。二是在對外開放中發揮重要的「窗口」作用。三是在自主創新中發揮重要的排頭兵作用。四是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示範區作用。五是對香港、澳門順利回歸和繁榮穩定發揮重要促進作用。

  這最後一點,在澳門已經回歸的新形勢下,就調整為無論是珠海特區還是橫琴新區,都是因「一國兩制」而設立和發展,也可以說是「因澳門而生,因澳門而興」,在豐富「一國兩制」實踐中具有天然的歷史使命和重要責任。實際上,如果不是為了推動和發展澳門的「一國兩制」,國務院就不會給予橫琴新區「比特區更特」的優惠政策。--國務院批复的《橫琴發展總體規劃》第一章《橫琴開發的主要意義》,就列出三項意義,其第二項就是「有利於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維護港澳地區長期繁榮穩定」,其中就有「有利於彌補港澳土地資源有限和勞動力相對短缺的劣勢,為逐步改變澳門經濟結構比較單一的問題提供新的空間」的表述。而《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也將《合作開發橫琴》列在「置頂位置」,並在「總則」中明定「拓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新空間」。《國務院關於橫琴開發有關政策的批覆》更是全文貫穿著「深化改革開放、推進粵港澳更緊密合作、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維護港澳地區長期繁榮穩定」的主線。這就是澳珠合作及橫琴開發的「初心」。

  由於橫琴新區的開發有違為澳門中小微企提供發展出路的「初心」,中央只好另闢蹊徑,將八十五平方公里海域批撥給澳門特區,讓澳門特區可以擁有高度自主權地發展。這個矛盾應是可以解除。但意想不到的是,橫琴十字門商務中心區的超高樓發展,表面上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形成一個「珠澳小灣區」,有著香港維多利亞港和上海黃埔江兩岸的影子;但卻與澳門特區必須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而要保育海岸視廊,產生衝突。澳門自己在保護主教山視線方面即使是做得再好,也功虧一簣。而且,這些高廈夜晚的光影,也損害澳門南西灣的寧靜環境。這正是舊的矛盾尚未完全解決,又出現了新的矛盾。


  新聞來源:新華澳報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