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企能從機上開機中收獲什麽?

2018年02月01日

1月17日,原本還沈浸在上一年工作總結與今年春運准備中的航空市場,突然被一則機上開機的新聞刷了屏。借著民航局出臺的相關新規,多家航空公司在當天宣布了包含手機在內的PED設備在自家航班上可以開機的時間表。而更讓人沒想到的是,幾天後,這股風潮就覆蓋了國內主要航空公司。

為什麽航空公司對機上開機如此熱衷,並步調一致?一方面是源于旅客的需求。近些年來,人們比以往更離不開手機,即便去異國他鄉,也不忘租賃相關上網設備或者直接購買目的地國家的上網卡。于是,唯一對手機說“不”的飛機什麽時候能解禁備受關注,它體現著航空公司服務旅客的能力與誠意。另一方面也是航空公司自身發展的需求。在一個尚沒有形成全球統一標准的産業內,允許機上開機,實現空中上網意味著航空公司可以借此構建自己的商業模式,增加自身的經營收益。這兩方面都有助于航空公司增強核心競爭力。

需要注意的是,從允許機上開機到可以在空中上網還有不少的路要走。即便國內部署Wi-Fi最積極的航空公司,其機隊中可以上網的飛機數量占比也不到20%,而在可以上網的飛機上,可以連網的旅客數量有所限制不說,機上網速與地面上的網速相比也有不小差距。之所以如此,一是空中上網的技術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提升;二是空中上網的成本較高,在免費上網時代,航空公司已經承擔了相應成本。

從國外航空公司提供空中上網服務的經驗來看,這項附加服務的經營屬性比其服務屬性更被看重,畢竟航空服務的趨勢是越來越定制化、個性化,通過提升服務感受來增強自身競爭力固然好,可航空公司也要算經濟賬。作為難得可以由航空公司把控的空中上網市場,如何開發和耕耘好就成為航空公司的新課題。

結合國外情況和我國實際,中國的航空公司在空中上網進程中需要秉承創新與共享的理念。我國的互聯網起步雖然較晚,但近年來在一些方面已經處于引領階段,這固然與龐大的人口紅利相關,也與互聯網界的持續創新密不可分。中國航空公司能否突破國外航空公司的前端收費模式,能否做大空中上網市場蛋糕,需要更多的創新思維。

雖然空中上網屬于航空公司自家領地,但也不能閉門造車,畢竟在相關技術、標准和商業開發上,航空公司都不占有優勢。怎樣摒棄固有的思維,以更加開放的心態牽手各方合作夥伴,才是做大做強空中上網市場的不二之選。

此外,在此細分市場的種種嘗試與運作,反過來也會對航空公司其他方面的運營産生正向效應,這可以看作機上開機對航企的更長遠的利好。

當然,在奮力開拓這一市場的同時,也應注意到並不是所有旅客都對機上開機點贊。在狹小的客艙內,如何兼顧不同需求旅客的權益,是對航空公司服務品質的新考驗。(《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林楠)


新聞來源:中國民航報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