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科技有助於機場創收,而航空公司卻很難?
2014年12月12日
2013年,根據Skytrax的評選,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榮登全球旅客心目中最佳機場第3名。史基浦機場看重旅客是否能在機場享受最舒適的服務並獲得最愉快的經歷。宏偉壯觀的史基浦機場大樓應用大量先進的科技,如電子導向網路、自動傳送系統、綜合配套設施等先進設施。在史基浦機場候機大廳內,有如家一般舒服的沙發、超大的電視螢幕、乾淨的地毯、隨時可彈的鋼琴、安靜的嬰兒休息室、肅穆的宗教冥想室、新穎的小型圖書館、藝術氣息濃郁的國家博物館、綠草如茵的公園......這真正成為了"未來機場"的"能生活、工作和娛樂"的理想之所。為何阿姆斯特丹重金打造了一個如此美妙史基浦機場?動力在哪兒?為何航空公司很少如此大動干戈?
機場和航空公司的特徵有相似之處。論企業性質,它們雖是企業法人,但都承擔著社會公益的職責,受政府管制較多,行政化色彩濃厚;論成本結構,兩者都是"重資產"行業,基礎設施等巨額投資構成龐大的固定資本;論盈利模式,兩者都高度依賴航空客貨運,幾乎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可是,相對於航空公司高度依賴於機票和貨運收入,機場的盈利模式顯然更富彈性和可塑性。
就航空公司而言,囿於飛機空間和飛行時間,它很難提供"超機票"的差異化產品和服務,即使達美航空、西南航空等著名航空公司在附加產品和服務上有所突破,但基本只能局限於付費選座、行李推送和常旅客積分銷售等航空公司自身能夠控制的業務範圍。這一切都歸根為旅客出行的目的:乘坐飛機本質就是為了實現位移。位移只是旅行的手段,即使途中需要獲得較好的服務或者額外的尊貴感,這也只是位移的附屬服務而已,旅客的大部分消費都貢獻給了酒店、購物和旅遊等最終專案上。航空公司無法整合這些更具盈利價值的產品與服務,因為航空公司沒有整合資源的能力。
就機場而言,尤其是樞紐機場,它是天然的商機集聚之地。一、四面八方彙集的人流就為商機創造了無限可能;二、候機需要較長時間等待,尤其是中轉客源,閒暇時間充裕;三、機場龐大的物理空間,為各種業態提供了可能。收取航空公司各種費用只是機場盈利來源之一,更具附加值的是其延伸服務。餐飲、零售、廣告傳媒等,這都為機場提供了利潤增長點。因此,機場盈利模式的本質的"平臺戰略",通過打造一個更有吸引力的平臺,從而實現機場空間的增值,進而獲得超額租金等非航空收益。此時就不難理解,機場尤其是大型樞紐機場為何如此熱衷科技創新。一方面,科技創新確實為旅客創造了優越的體驗,這是機場的旅行公益責任的作為;另一方面,超具體驗感的機場能夠吸引更多的旅客,同時科技將旅客從值機、登機、行李托運等繁冗的流程中解放出來,從而有更多閒暇徜徉於機場各個角落,當然,消費的概率則大大提高。
因此,機場需要投資相關的新技術,加速向"未來機場"轉型。因為,這事關它們的"錢景"!
新聞來源:民航資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