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飛”解密:飛機為啥“怕”雷雨?
2014年05月14日
圖:雷雨天氣好轉後 航班才能起飛
飛機怕“強降雨”
眾所周知,雷雨是夏季經常出現的一種天氣現象,它是強烈垂直發展的積雨雲內所產生的一種天氣系統。當大氣中蘊藏著大量的不穩定能量、充沛的水氣,且在足夠的作用下就能形成一次雷雨天氣,這種天氣中常常會有強烈的升降氣流、積冰、閃電、結冰、大氣湍流與急流、低空風切變等,會形成低雲和低能見度,有時還伴隨有冰雹、龍卷風、強降雨、大風等災害性天氣。
以強降雨來說,它所帶給飛行員的影響最主要的就是低能見度和跑道濕滑。能見度即人能清楚看到物體的距離。一般情況下,飛機落地是靠飛行員手動操縱的(雖然現代飛機有很強的自動落地功能,但是還沒有得到可靠的認證,所以還不能普及運用在實際中)。因此,既然是人工飛行,當然就需要飛行員“看得準”,這樣才能讓飛機安全落在跑道上。如果大雨環境下能見度很低,會使飛行員判斷不準確,導致飛機偏高、偏低、落地跳起等,嚴重的會導致飛機偏出跑道。
而跑道濕滑所帶來的危險是飛機剎車性能減弱,剎車距離長。任何機場跑道長度都是有限的,幾十噸重的飛機,要在有限距離從較大速度中停下來,就離不開工作良好的剎車系統。跑道上如果積水嚴重,別說飛機,連車都打滑,飛機的方向操縱嚴重受限制,所需要的著陸跑道距離也無法精確評估,有可能會偏出跑道或者停不下來而沖出跑道。民航法規定:在白天,降水到大雨程度是禁止落地的;在夜間,中雨包括以上都是禁止落地的。所以為什麽有的飛機要復飛,並且去其他機場備降了。
飛機怕“積冰”
一場“發展旺盛”的雷雨,通常會從地面延伸到幾萬米的高空。如此強大的水汽,遇到氣溫很低的高空環境就會凝結成冰粒、冰雹,或者過冷水滴。而飛機一旦進入這種環境,相對較暖的機翼表面就會迅速結冰,並且不斷累積。我們知道,飛機之所以能在空中飛行,全依賴機翼的獨特空氣動力學設計。而結冰會改變機翼的翼型結構,導致升力損失並且增加阻力,後果將會是致命的。
因此,任何一個飛行員都不願意進入結冰區域,並對其避而遠之。當飛行員在雷達上看到前方連成一大片雷雨的時候,就會想辦法繞飛,如果實在繞飛不了(比如大面積雷雨,經過評估所剩燃油不能到達目的地)時,才選擇備降。
飛機怕“強風”
這裏說的“強風”,指的是強烈氣流和風切變的合稱。發生雷暴時的氣流是最不穩定的,其間有垂直上升、下沈氣流及水平切變氣流。簡單來說,就是風一會是從上吹來,一會從下吹來,過一會又從正面吹來。不同程度的氣流強烈地挑戰飛機的性能,飛機一旦進入這種擾動,容易導致操縱困難、結構受損,嚴重的可能導致失速。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近地面的高度--比如著落階段,那後果也將是致命的。
據統計,80%以上的風切變都是雷暴造成的。所以有時候就算旅客看見本地機場附近並沒有下雨,但是在跑道延長線上的氣流不穩定,航空公司一般也是選擇備降,或者幹脆不起飛。
除了上述天氣為飛行所帶來的不安全隱患,雷雨危害在實際運行中還有很多,如雷擊、大順風著陸、雹擊等等,這些都是飛行員考慮的因素,所以帶來的航班運行會有不同,但唯一不變的是,各航空公司都會選擇最安全的結果。雖然航班延誤或取消,會給航空公司及旅客都帶來一定的損失與不便,但都永遠無法跨過生命的高度,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及不能觸及的“底線”。
新聞來源:民航資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