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台開放天空提升澳門經濟發展競爭力

2014年03月13日

筆者:大衛

《澳門與台灣間航空運輸協議》於2014年2月17日由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與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在澳門正式簽署,取消了於1995年1月簽訂的原《關於澳門與台灣之間航空運輸商業協議》中對澳門來往台北與高雄之間的運力限制,並且允許經營定期包機服務至其他台灣航點,不再限制著澳門民航業發展和機場的生存空間,有助推動本地旅遊業走向國際化,帶動特區的整體經濟發展,但同時亦需要有長遠的規劃,確保有充份的承載力,以免力不敷支。

從澳門國際機場1995年營業時開始,澳門和台灣兩地來往頻繁,於2000年最高峰時期來回台灣的旅客人次達219萬人次,占總旅客數量68%,及後幾年都一直保持六成多的市場占有率。當時台灣旅客多利用澳門作為中轉站來往中國大陸地區,因此澳門國際機場中轉旅客一直保持著有一半是來自台灣,2002年達到高峰時有112萬人次。2003年非典疫情的突然來襲,整體客量大覆下跌30%,但中轉市場仍占總體客運量50%,當中台灣中轉旅客還是占超過一半的。經過一段時間讓旅客恢復信心,並且中央在經貿、自由行等政策上的扶持,在經濟漸漸復甦後的2004年,整體旅客上升28%,重回往日水平,利用澳門作為中轉的台灣旅客還是保持在總旅客量的五成的占有率。

然而,在民航學刊中一篇學者的文章中得知,早在2003年客量受挫時,澳門國際機場已意識到自己在市場策略上的缺口,對發展方針加以調整,提出“以發展雙贏提案以重整收益與開支平衡,並務求邁向多元化發展”的目標,最後也為2003至2007年制定了五年發展規劃。2005年,兩岸開始“雙向對飛”,市場結構開始產生變化,澳門國際機場明白不進則退的道理,因此為澳門空港於2004年7月引入了首家低成本航空公司,尋求差異化發展,擴大澳門的航空市場,開闢新的旅遊模式,加強澳門國際機場的競爭力。時至今日,台灣中轉旅客占總轉機旅客人數約三成,台灣總旅客人數是整體市場的三分之一,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市場分別也各占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改變市場不平衡不健康的局面。
   
澳門國際機場自2001年引入全貨機概念,2004年澳門航空投入了一架A300B4貨機,開通了上海經澳門到台北的全貨機服務,第二架A300B4貨機也在同年開始了澳門和台北之間的每晚一班服務,其他經澳門來往大陸和台北的貨機也陸續展開,當時來往澳門和台灣的貨運量占澳門國際機場總貨運量超過一半,雖然後來歷經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等經濟環境下影響了澳門國際機場的整體貨運,來往澳台兩地之貨流量亦曾經高居總貨運量七成,直至2013年到44%,可見澳台經濟往來已經成為主流,儘管受全球經濟也能保持一定運量。
   
《澳門與台灣間航空運輸協議》生效後,將豐富澳台兩地機場的航線網絡發展,促進空運市場的競爭,服務質素自然提高,價格會下滑,直接受惠予旅客和物流公司更多的選擇和便利性。客貨運容量將由原來各方每週19,400客座位和400噸貨物,按照一般國際航約,增為容量班次不限,雙方航空公司均可自行依市場需求決定飛航班次;對澳門——台灣航線之航空公司也不會再有限制,屆時一定會吸引現時正在營運此航線的航空公司增加航班,以及其他航空公司加入市場;另外新航約也將以定期航班管理的規則性包機納入,未來雙方業者於台中、花蓮、台東、馬公、金門、台南、嘉義等航點與澳門間都可申請經營規則性包機,無容量和班次上的限制。
   
「開放天空」已經是全球化的潮流,看似簡單的航權開放背後,體現出澳門作為國際休閒旅遊中心和推動產業多元發展的一個強勁支點,其隠性價值遠遠超過了客貨運輸本身,也超出了航空產業鏈培育和發展的範疇。台灣與澳門有許多特殊又不可取代的連結性,這次新航約的簽定,重新密切澳門在「大三通」之前對於兩岸之間的平台和中介角色和關係。澳門特區政府近年來也十分鼓勵澳台兩地在旅遊、文化、體育、教育以及經貿方面開展民間社團的相互交流,推進兩地的交往合作,形成「多邊」合作共贏關係。「開放天空」的確能帶動本澳旅遊業,有助經濟發展,如實際收入、就業機會等都會以乘數效應地增加,得益相輔相成。
   
如果來往澳台旅客和貨郵自「開放天空」後會逐步增加,將會給澳門國際機場增加客流量的壓力,需要考慮增加承載的容積。當局於2011年公佈的《澳門國際機場整體發展規劃》遲遲未見落實,唯見澳門國際機場於年初向傳媒宣佈將會先北後南擴建客運候機大樓,預計明年初將先完成向北擴建4000平方米,多容納150萬旅客。希望該方案是能夠緩解機場旅客容量問題,以保障這國際口岸運營順暢。
   
而開放航權對於基地航空公司——澳門航空來說,將形成強大的市場競爭壓力。開放航權固然為旅客和貨郵進出口提供便利的環境,但業內會出現競爭,吸引更多外來投資,預期現在營運的航空公司將流失部分業務給其他新加入的航空公司,同時可能要削減其服務班次及航線來抵銷損失。一向反應緩慢的澳門航空實在盡早調整好自己的市場定位,以減低其影響。
   
自新航約簽定以後,台灣很多航空企業轉型低成本航空地紛紛表示有興趣加入飛進兩地的天空,將會對澳門國際機場控制低成本航空公司運輸量以及承載力帶來更大的影響,不容忽視。澳門國際機場為保障引進低成本航空公司,2004年起成立了價格委員會和服務委員會,確立價格體系和統籌機場各營運商。事隔十年,該系統是時候因應現在的實際環境做出修整,不應因循守舊,並及時檢討機場自身承載力,傳統航空公司和低成本航空公司皆有自己的市場,不可給取替。

作為世界旅遊休閒城市,社會各界早已開始質疑本澳的承載力,2013年澳門接載了2900多萬入境旅客,年增5%。即使澳門國際機場或民航業界已做好準備帶來更多國際旅客,但公共交通工具、酒店、餐廳等的接載力的確不足,令人擔憂。交通問題不單只影響民生,更影響澳門的國際形象,還望有關當局慎重考慮解決方案。

要把澳門打造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穏固本地經濟的競爭力,開放天空固然重要,但背後是更重要的全套配合設置,能把握好方向,就離目的不遠矣!



新聞來源: 轉載自2014/3/13濠江日報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