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機場承載力不足難拓展廉航

2014年03月03日

香港特首梁振英在本年度施政報告中指出,香港國際機場將在未來幾年內達到飽和,急需興建第三條跑道以維持航空樞紐的地位和競爭力,目前規劃工作正全面展開,爭取於二○二三年落成啟用。施政報告雖顯示政府對香港航空地位的重視,但有學者認為,香港機場第三條跑道極需加快興建,否則到了二○二三年,香港可能已優勢全失。民航業人士指出,香港航空業現時正面臨鄰近地區的強烈競爭和威脅:新加坡早前宣布樟宜機場擴建計劃,四號客運大樓將於二○一七年前建成,五號客運大樓亦會緊接着上馬,建成後每年的旅客吞吐量可增至七千五百萬,比香港目前的年吞吐量五千六百二十萬人次還多三分一;內地方面,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第三條跑道將於今年六月落成,預期到明年國際航線可達一百三十條,有望與香港機場持平;深圳國際機場三號客運大樓兩個月前已投入使用,旅客吞吐量亦首次突破三千萬人次。上述的三個機場的急速發展,頓令香港航運界坐立不安。

民航專家指出,若航空或物流公司一旦進駐其他機場,很難會「回頭」重返香港機場,即表示流失了的客戶將可能一去不返,損失難以估量。香港已失去了海運中心地位,若連空運中心角色也被取代,不僅對香港的經濟和聲譽是一個打擊,對香港的工業和旅遊業亦有所影響。

最近香港快運轉型為低成本航空,標誌着低成本航空的大趨勢。其實,除了香港快運外,現在已有不少低成本航空在香港營運,只是它們的規模不大,航班覆蓋不高,令大眾對低成本航空進入香港並沒有多大的留意。然而,香港作為亞太區的航空樞紐,在國際機場承載力不足的情況下,傳統航空能否與低成本航空雙軌發展?民航界人士認爲需要慎重考慮和應對。

香港幾年前也有甘泉航空這個本地低成本航空公司,因發展策略出現問題,最後慘淡退場。甘泉的失敗令不少人對低成本航空產生了顧忌,尤其是甘泉結業時曾出現了一些事故,更讓人們對低成本航空的營運不表樂觀。現時,在香港經營低成本航空的大多是外來的公司,像樂桃航空、酷航、虎航等,這些低成本航空企業以亞洲區域內的航班為主,賣點是其收費廉宜。雖然低成本航空的航班服務比不上傳統的航空公司,但已對傳統航空公司構成了挑戰。

低成本航空以減省成本的策略,降低機票價與傳統航空公司競爭,在航班內將餐飲、機內娛樂、行李託運等一概省掉。假如乘客需要的話才按用者自付原則購買,而且低成本航空盡量使用二、三線機場和客運大樓,也省了機場的停泊費用。其他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節,例如低成本航空的乘客座位一般較窄,這樣便可多載乘客,又如低成本航空一般不設飛行里數優惠,也沒有分設商務或是頭等,為的是可以用單一的營運來減省成本。低成本航空的地勤服務更會是以外判為主,也減省了後勤的開支。

低成本航空的航班編排更是節省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低成本航空專挑不甚繁忙的時段。不少外國的航空市場,低成本航空專門在午夜之後才起飛,藉以避開繁忙時段的高機場收費,故此也被戲稱為「紅眼航班」(旅客在午夜起飛睡不好)。儘管低成本航空的服務質量比不上傳統的航空公司,但低成本航空減省的成本卻將之以優惠價格吸引消費者,是以低成本航空大受消費者歡迎,低成本航空在歐美已和傳統航空公司平起平坐。在亞洲,低成本航空發展比較發達的是新加坡,樟宜機場也因低成本航空的成功而要擴建,低成本航空對鞏固新加坡這個世界航空樞紐功不可沒。

目前,低成本航空佔香港航空市場的百分比不到百分之五。從數字來說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同樣也說明了低成本航空要在香港落地生根並非易事。首先,香港國際機場已面臨飽和的壓力,所以已有計劃進行興建第三條跑道。可是第三條跑道的興建仍是遙遙無期,在承載力上自是有隱憂。假如低成本航空令航空交通多了,香港機場是否可以承受得起,這是實際操作上的困難,也是當局在審批低成本航空上的一大考慮。然而機場承載力不足是技術問題,重點是低成本航空是否為香港帶來優勢,而不是因目前不足而否定低成本航空的價值。還有,儘管低成本航空價格便宜,可是一旦出現事故,其後備資源卻不及傳統航空公司,會對旅客造成不便,也會加深其他航班的壓力。外國不少低成本航空由於沒有後備飛機而要將航班取消,影響了大批旅客滯留,造成很坏的影響。這正是香港民航當局需要認真思考的。

 

 新聞來源:民航論壇 濠江日報 2014年03月03日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