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餐為何跳不出差評的怪圈?

2017年4月20日

如今,旅客在機上用餐時對航空餐的要求越來越高,評價也越來越苛刻。航空餐是什麼?在眾多的回復中,單調、毫無食欲占比最高。航空餐似乎永遠也跳不出惡評、差評的怪圈,究竟是為什麼呢?

原料為何單調?

考慮到飛行途中可能遇到顛簸,航空餐的肉類選擇必須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無鋒利骨刺"。原因是如果鋒利的骨刺卡傷旅客,在高空飛行中很可能影響航空安全甚至旅客的生命安全,所以就別指望在飛機上吃到紅燒排骨、奧爾良雞翅了。

螃蟹、帶殼的蜆子等,它們的貝殼也是高空飛行的不安全因素,即使在大連海鮮最肥美、最誘人的季節,它們也被禁止登機。在沒有個性的食物裡,牛肉和雞肉塊以及魚肉塊是排名前三的,所以國內外航空公司,大多採用這3樣食物作為主菜。

蔬菜盡可能避開綠葉菜,而選擇胡蘿蔔、西蘭花、彩椒、土豆等。因為從營養和賣相上來說,這些蔬菜都能在"千錘百煉"之後保持較高的品質,而綠色蔬菜經歷一番"折騰"之後再登上飛機,變黃變蔫就更難令人下嚥了。

切配水果則不能選擇易被空氣氧化的水果,如蘋果、香蕉。帶有不良氣味、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水果如榴槤和菠蘿蜜也禁止配上飛機。

隨著飛機升入高空,氣壓越來越低,胃腸道內的氣體會發生膨脹,人在高空中的產氣量是地面的2倍~4倍。由於機艙空間有限,航空餐忌配容易產氣的食物,如黃豆、蘿蔔等。

人在高空中為何毫無食欲?

上面所說的原料選擇使得航空餐變得暗淡無色,很容易降低人的食欲。此外,在飛行中,人味覺的變化是讓旅客覺得航空餐難以下嚥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華爾街日報》報導,德國科學家在弗勞恩霍夫建築物理研究所進行的一次模擬飛行試驗驗證了在高空飛行時,人對於甜味和鹹味的感知程度下降30%。另外,機艙內乾燥的空氣會影響旅客鼻腔內的嗅覺細胞,嗅覺變遲鈍了,對於氣味的感知度自然也就下降了。如果再加上舟車勞頓、時差等原因造成的生物鐘紊亂,味覺下降的比例將更高,這就進一步解釋了為什麼航空餐食令人索然無味了。

為何航空餐口味不佳?

1981年,中國將全套美式廚房完全照搬了過來。當年5月2日,北京航食公司首次在中美直飛的航班上提供航空餐。在西餐中,冷盤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進行二次加熱的只是部分主菜,而烤箱加熱對於熱狗、漢堡等西式餐點的口感影響不會太大。但中式食品在經過烤爐加熱後,菜品的色香味都會流失一大部分,烤箱這樣的加熱方式顯然不完全適合中式菜肴的烹調,30多年過去了這一點仍無法改變。

在航空餐製作的整個過程中,口味固然不可忽視,但更多的是關心其安全性,航空餐溫度的控制非常嚴格,30℃左右是微生物繁殖最危險的一個溫度。經過烹飪的食品一定要在製作完成後快速降溫至5℃以下,然後再運送到飛機上。所以,旅客在飛機上吃到的餐食是速冷後在飛機上二次加熱的。相比飯店裡現炒現吃,以口味贏得顧客的熱菜,航空餐"難吃"也就不難理解了。

為了保證航空安全和旅客的人身安全,旅客還是需要多多給予理解,畢竟與航空餐口味相比,安全更為重要。(《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安玉)

新聞來源:中國民航報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