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機場技術更新換代 顛覆整個入境體驗?

2017年2月7日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隨著噴氣機時代的到來,以及依靠民航業的不懈努力,徹底顛覆了人們的出行方式。過去20年,得益于技術進步降低了運營商的成本,加之全球人均財富水準不斷增長,乘機出行的人越來越多,全球旅客數量增長了一倍多。

機場方面,技術應用成為應對客流增長的利器。機場運營商需要不斷尋找更具適用性的智慧解決方案,國際航空電訊集團(SITA)在民航運輸業一直扮演著技術先鋒的角色,研發的許多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全球各大機場。

APP成為機場應用的關鍵技術

離境控制系統(DCS)為旅客提供值機、發放登機牌、稱重和平衡計算等服務,屬於最先在機場應用的技術之一。1980年,SITA推出了一個名為BaHaMaS(行李處理管理系統)的全球自動行李追蹤服務。該系統得到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進一步開發和推廣,如今更名為WorldTracer,在全球超過2800家機場得以應用。

與這兩個系統同期得到大力發展的還有通用系統,後者讓航空公司可以在機場共用值機櫃檯與其它設施。1984年,SITA推出了共用終端設備(CUTE)系統。這套系統一直在隨著機場需求的變化不斷進行升級。在洛杉磯舉辦奧運會期間,洛杉磯機場依靠這套系統解決了客流量激增的問題。

進入21世紀,由於2001年發生的"9·11事件"給民航業帶來的巨大影響,降本增效成為機場推廣新技術的最大推動力。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以後,乘坐飛機的旅客數量減少,迫使IATA在2004年啟動了"簡化商務"計畫,旨在使用技術來提高旅客出行便利性和降低機場運營成本,要包括使用電子客票、通用自助值機、二維條碼登機牌、電子貨運及射頻識別技術。

這一計畫的成功推行引發了行業的巨大變革。2008年,電子客票取代了紙質機票,成為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電子機票為後續技術的引入奠定了堅實基礎,例如自助值機服務和線上訂票服務,也為機場將航站樓的更多空間挪作他用創造了可能。

近兩年,APP已經成為機場應用的關鍵技術。隨著這些APP的增加,使用個人設備進行值機、登機和尋路的旅客人數越來越多。

自助服務推動創新步伐

未來20年,旅客人數激增的解決之道不再以建設大規模機場為主,技術和智慧設計將成為機場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量。一方面,機場和航空公司追求更高的效率,另一方面,旅客越來越重視個性化的體驗,SITA兼顧這兩個方面的考慮,為行業積極提供新的技術解決方案。

如今旅客需要的不僅是儘量減少從機場高速到登機門所用時間,還希望能夠降低辦理值機、入境手續和通過安檢時所承受的壓力。他們越來越依賴移動電子設備,希望指尖輕輕一點,就能看到及時更新的航班動態、登機口位置以及包裹處理資訊。同時,機場運營商正在尋找更智慧,更高效的解決方案,想要以最經濟的方式為旅客提供無縫式服務。

這些期望與需求正在改寫機場的設計方式,也為未來機場的技術應用提供了設計藍圖。從建築設計角度來看,未來,機場內部的障礙物會大幅減少,開放式設計讓旅客沒有櫃檯和門的阻礙,無縫式體驗沒有今天的具體接觸點,旅客無需前往櫃檯或使用自助服務亭辦理值機手續,也沒有人在登機前用設備檢查旅客物品。

2015年的機場IT趨勢調查顯示,移動設備作為受歡迎的平臺,成為助力民航業者提升旅客出行體驗的利器,能夠讓端對端的旅行更加順暢。SITA與機場攜手,在商業智慧、近場通信、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領域投入力量,為現代化設施提供IT解決方案。

移動設備的便攜性決定了其在機場更具發展潛力。據調查,2018年之前,約80%的機場將使用信標技術為旅客提供指路服務,約74%的機場使用信標技術為旅客提供通知。屆時,其中超過半數機場將在不同地點裝上感測器,範圍涵蓋值機、行李托運、安檢、停留以及登機處。

移動服務專案也在不斷增加,91%的機場計畫為旅客提供APP,為旅客能夠更好地在機場活動提供便利。大部分機場的APP將為旅客提供即時提醒,諸如本地交通狀況或航站樓排隊時長之類的旅行相關資訊。
未來幾年,創新將由人們對自助服務內容不斷增長的需求所推動。今天,每5名旅客中,約有2名在到達機場前辦理了值機手續。自助值機亭不再是新鮮事物,2014年,75%的機場安裝了該設備,近一年時間,這一數位就上升至90%。為了大力推廣自助值機亭使用,機場不斷對其功能進行擴展升級。約有42%的機場的自助值機亭可以幫助旅客列印行李標籤,縮短了人們辦理托運手續所用的時間。

生物識別技術是發展潮流

SITA在為航空公司和機場引入全新的、涵蓋整個旅程的自助服務解決方案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同時還為政府機構提供尖端的邊境管理系統。每天,數以百計的航空公司使用 SITA的技術連接全球各國政府的身份管理和風險評估系統。SITA目前正與多家大型航空公司和機場合作,將生物識別技術融入旅客行程,預計到2020年,全球機場將普遍採用旅客生物識別技術。

可以説明旅客免簽證入境的自動護照控制系統已經成為美國機場的常規服務專案。奧蘭多國際機場現在使用帶有面部識別技術的邊境自動控制技術。該系統能夠掃描個人資料資訊,採集面部和指紋一類的生物資訊,收集的資料會被用於旅客預檢資訊系統(APIS)中。在自助通關服務區,旅客透過機器進行護照掃描、拍照、按壓指紋及回答搭乘航班等相關問題。

通過與SITA的合作,奧蘭多國際機場排隊等待時長多於15分鐘的旅客人數降低了53%,這充滿說明智慧技術可以真正做到提升旅客體驗。美國的機場為了減少等候時長想盡一切辦法,SITA的技術項目正在一些大型機場有序鋪開。

最近,澳大利亞政府計畫實施機場安檢過境改革,在國際機場中引入生物識別系統。目前,澳大利亞很多機場採用是智慧門系統,這種系統會對你的身份證進行掃描,同時進行面部識別,無需工作人員。不過,這一技術已經在機場使用近十年,效率也不怎麼高。

澳大利亞機場計畫將採用一套生物識別系統來取代目前的智慧門,通過識別多項生物資訊比如面部、指紋以及虹膜等資料來核驗身份。這些資訊收集之後後,將自動匹配機場的大資料庫。

澳大利亞邊境安全政策機構負責人約翰·科尼表示:"首先,機場會設置一個很長的走廊來運送乘客。在人們前進的過程中,生物資訊就會被周圍的設備採集,不再需要旅客像現在這樣在經過安檢門或者智慧門時一個一個的停下來接受護照核查。"

澳洲當地政府表示希望在2020年以前,90%的旅客都能通過生物資訊識別系統進行安檢,無需人工干涉。

這項計畫屬於澳大利亞政府在 2015 年公佈的"無縫遊客入境計畫"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五年時間內,他們將投入1億美元來推進這個專案,按照專案負責人的說法,這一技術可能會"顛覆整個入境體驗。"

他們計畫在今年 7 月在首都坎培拉機場試行這一計畫,接著再擴展到全國其他主要機場。他們採用的生物識別系統技術也並不新,虹膜識別、面部識別、指紋掃描技術早已在支付領域有過應用先例,但還是首次應用在機場安檢中。(《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特約撰稿人 董晨晨)

新聞來源:中國民航報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