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航空業務成機場收入支柱 未來前景可觀
2016年07月04日
在機場流連的旅客,興之所致,買一瓶香水或喝一杯咖啡,使費不多,但卻是機場重要收入來源;包括香港在內的國際大型機場來說,非航空業務收入佔總體比重竟可超過一半。然而,機場潛在商業創富能力並不限於此。分析指出,現時內地機場正由航空業務驅動階段,進入非航空業務驅動階段,第三階段將會是打造航空城,即由交通樞紐蛻變為社區,發展空間大大擴展,投資前景絕不能小覷。
機場主要功能為交通樞紐,而隨著往來旅客增多,對餐飲、零售、休閑的需求會愈來愈大,非航空業務遂成為機場重要收入支柱。新加坡樟宜機場目前有60%收入來自非航空業務,香港機場非航空業務占收入比重為51%。內地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等地機場,非航空業務佔收入比例介乎39%至49%。
國際線旅客消費力強
與此同時,內地每名機場旅客消費金額亦落後於境外機場旅客。新加坡樟宜機場每名旅客平均貢獻117元(人民幣,下同)非航空業務收入,香港機場為103元。至於內地四大機場,上海機場最高,約51元;深圳機場最低,約29元。由此可見,內地機場的非航空業務確實存在較大想像空間。
誠然,低基數效應並不代表有增長機會,但航空旅客量持續上升,且消費能力較高的國際線旅客佔比不斷增大,這足以成為內地機場非航空業務發展的驅動引擎。
內地機場去年國際線旅客按年增長33.3%,內陸線增長9.2%。瑞信發表報告指出,內地機場過去十年總客運量複合增長13%;即使內地經濟增長減慢,但未來五年客運量仍會有9%複合增幅,而國際線旅客量增幅更會達到12%。到2020年,國際線旅客預計佔總客運量比重,將會由2010年的10%,提高至14%。
另外,瑞信與內地機場業界人士接觸後,得悉國際線旅客購買能力往往是內陸線旅客的六至八倍。換言之,愈多國際線旅客,機場的非航空業務收入將會愈高。
主動出擊改革舊有模式
旅客增長固然是機場非航空業務成長的動力,但處於較被動位置,而主動出擊的方法,是吸引旅客更多消費。內地四大機場來自零售、租賃收入約為每名旅客10元至38元不等,反觀香港機場為每名旅客102元,新加坡樟宜機場為96元。
導致內地機場這方面的收入差距,瑞信發現至少有三個致命傷:一、內地機場公司把相當大的樓面面積租予物流供應商;二、租予一些較難吸引旅客消費的零售商;三、內地機場內零售店舖主要銷售的是中檔貨品。瑞信建議,機場公司調整店舖組合結構,引入更多高檔貨品零售商及免稅店。
當然,機場發展潛力的想像空間並不限於此。申萬宏源表示,現時境外大型機場的非航業務收入佔比已超過60%,進一步提升空間有限,所以已開始進入航空城(Aerotropolis)階段。航空城意謂以機場為中心,向外劃設產業專區、金融商務中心、住宅社區,形成完整城市規劃。以香港機場的航天城為例,項目首期包括二號客運大樓、亞洲國際博覽館、跨境渡輪碼頭,以及酒店、辦公大樓。航天城第二期則在規劃中,預計2019年啟用,屆時將會成為全港最大商場。
演變完整城市規劃
另外,法國巴黎戴高樂機場與當地著名羅丹博物館合作,在機場展出著名雕塑作品,並提供針對性旅遊紀念品銷售。新加坡樟宜機場則設有網吧、電影院、公園、遊戲廳、購物中心等消費設施。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機場已發展成為北美其中一個最大的零售中心,擁有百貨公司、水族館、恐龍博物館等一系列遊樂設施。
內地機場由航空業務收入驅動業務發展階段,進入非航空業務驅動階段,同時間亦已積極發展航空城。跳出機場大樓,營造新收入增長點,機場股的經營潛力將會有更大想像空間。
新聞來源: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