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新加坡航空宣布了世界上最豪華的完全封閉式的頭等艙座椅產品。乘客可以期望獲得最好的服務:由萊麗卡刺繡的寢具、用韋奇伍德瓷器盛裝的餐食、32英寸HD屏幕、兩個浴室、以及一個全尺寸衣櫃。
僅僅十天之後,阿聯酋航空也推出了它的頭等艙套房產品,該套房產品配備了硬木地板、情景照明、保濕睡衣以及受奔馳S級轎車靈感而啟發的其它設計細節。
新加坡航空與阿聯酋航空關於誰的頭等艙產品更勝一籌而展開的高端競爭,似乎預示著豪華航空旅行新的黃金時代的來臨,至少對那些能夠承擔得起每張機票10000多美元價格的人來說是這樣的。
但事實上,由於受到競爭日益激烈、以價格為中心的全球航空業以及不斷變化的航空旅客群體構成的壓力,頭等艙一直在縮水,這種情況至少已經有二十年了。並且這些趨勢只會加速。新加坡航空和阿聯酋航空最新的豪華套房產品可能看起來未來感十足,但頭等艙是否還有未來這點並不明確。
頭等艙概念的誕生要回溯到半個多世紀以前的所謂“航空旅行黃金時代”,當時的乘客座位佈局整體上沒有現在這麼擁擠、餐食據稱要更好、臥舖很常見,並且旅客穿著寬鬆運動褲坐飛機是不可接受的。
於20世紀50年代首次引入的多個等級客艙,為這種“黃金”體驗貼上了價格標籤。 1969年波音747飛機的推出,為那些不缺錢的高端旅客帶來了甚至更加豪華的旅行體驗,包括酒吧、休息室、世界級美食和寬敞座椅。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航空業管制被解除,航空業開始發生變化。到20世紀80年代中,受激烈的價格戰影響,美國航企竭力以較低的價格繼續提供頭等艙水平的服務。一個解決辦法:讓頭等艙座位空置,或作為升艙免費提供給重要客戶。就在2011年,達美航空只有14%的頭等艙座位屬於乘客付費的,其它的頭等艙座位都是空置或給了升艙乘客。從商業角度講,飛機的珍貴資產並未獲得很好利用。
於20世紀70年代中創造的一個解決方案就是商務艙。一開始部署商務艙時,它為全額支付商務艙票價的客戶提供的服務水平,要略好於那些購買折扣票的旅客獲得的服務。最終,隨著商務艙變得更加豪華,它開始對頭等艙構成蠶食。
這種情況只會繼續。現在,商務艙旅客以較低但仍然昂貴的票價,就能享受到幾年前被視為頭等艙服務的那些便利設施,包括平躺式座位、更好的食物,還有日益普遍的封閉式空間和隱私。更為重要的是,在相同的空間內,航空公司可以塞入比頭等艙座位更多的商務艙座位,這對於航司來說也更有利。
儘管新加坡航空對其新的頭等艙套房產品大肆宣傳,但即便是它,也將其機隊中的套房數量削減了50%,同時將商務艙座位數量增加了10%,新加坡航空有11架飛機的商務艙座位數量更是增加了30%。
同樣,雖然阿聯酋航空對它超豪華的套房產品不吝宣傳,但它也只計劃到2019年底,僅僅在9架飛機(不到阿聯酋航空機隊規模的4%)上提供六個套房。要想更好地了解阿聯酋航空對頭等艙產品未來是怎樣看的,只需注意下阿聯酋航空於2015年開始運營的創記錄的615座飛機,這些飛機上完全不提供頭等艙。
在美國三大航空公司當中,達美已經完全淘汰了國際航班頭等艙,美聯航將於2018年終止頭等艙,而美國航空只在一小部分航班上提供頭等艙。在世界其它地方,包括國泰航空、漢莎航空、印度航空和澳洲航空在內的航空公司,均在削減頭等艙座位數量以及提供該產品的航線數量。
隨著全球航空競爭加劇以及發展中地區航空旅客數量增加,機票價格下行的壓力只會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在航空公司塞入更多的飛機座位的同時,它們只會利用這些少少的頭等艙套房作為提升品牌形象的營銷工具。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未來唯一重要的艙只有經濟艙。
(本文作者為彭博社專欄作家Adam Minter,民航資源網Louis/編譯)
新聞來源:民航資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