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民航業"十三五"發展戰略思考

2016年01月06日

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在"十二五"的中後期,呈現了經濟增長速度放緩、驅動方式轉變、產業亟待升級等新常態特征。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不但告別8%的快速增長態勢,而且一度下降到7%以下。傳統的制造業,以及與地產業緊密相關的第二產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但與居民收入累積效應以及與居民消費水平上升有關緊密相關的第三產業,卻呈現了相反的走勢,譬如互聯網服務業、旅遊業與交通運輸業等。

回顧2015:民航業新常態特征顯現

作為旅遊業與交通服務業的重要力量,中國民航業也因為航空器制造技術的突破、低位徘徊的油價與相對穩定的匯率,呈現出全新的態勢。

(一)增長速度逆經濟發展而行

過去30年,中國民航業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的發展幾乎保持了一致的趨勢,發展速度之間呈現著明顯的線性關系。如果遵循曆史規律,2015年的中國民航業似乎應該出現低速增長的特征。然而,從1-9月的結果看,中國民航總周轉量達到628.97億噸公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3.9%,較2014年全年11.4%的增長速度高了2.5%;旅客運輸量達到32686.6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1.7%,比2014年全年10.7%的增長速度高了1%。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快速增長的國際航線市場,其周轉量與運輸量在1-9月的增長速度分別達到了29.1%與34.4%;二是源於中央與地方政府對支線航空發展的支持,中小機場的增長速度遠高於千萬級、百萬級機場的增長,達到了20%以上,是上述兩類機場增長速度的2倍。

(二)航空價值鏈正悄然重構

航空價值鏈的競爭力,是實現我國民航強國戰略的關鍵。2015年,在航空運輸服務需求不斷增長,市場競爭力日益強化的基礎上,我國航空價值鏈重構正在悄然發生。一是航空器制造技術的突破,不但提高了我國航空器制造技術,也促進了航空租賃、航空保險與適航審定技術的提升。2015年11月2日的C919下線、以及2015年11月29日首次交付的ARJ21,都將推動我國航空價值鏈發生重大變革。二是航空公司紛紛推出的"零傭金"銷售策略,極大促進了航空銷售代理業的創新與變革,移動智能技術與自助服務技術在航企的應用日益廣泛,航空公司的直銷能力與服務得到不斷加強,2015年航空公司的平均直銷比例有望超過30%。三是OTA(在線旅遊服務商)由"燒錢式"快速擴張,走向了強強聯合的道路,攜程與去哪兒的合並,不但造就了OTA市場的"寡頭壟斷"(占有60%以上的市場份額),也促使了OTA與航企之間渠道爭奪的白熱化發展。四是航空公司的收益能力明顯走高,從公布的財務數據看,中國國航截至2015年6月底的最近12個月EBITDA(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利潤率高達23.2%,遠高於亞太地區的其它航空公司,包括新加坡航空、國泰航空和澳大利亞航空等。

(三)飛出去成為航空公司市場布局的重點

飛出去,幾乎是2015年大小航空公司的不二選擇。根據民航局公布的2015夏秋航季航班計劃,僅在2015年夏秋航季,就新開辟了23條國際航線。而且,這種趨勢還在有增無減。從民航局公示的航線申請情況來看,截止2015年11月27日,申請開辟新國航線的航空公司達到了9家,申請的新航線達到25條。除四大航外,首都航空、長龍航空、天津航空等一些中小型航空公司也紛紛加入了"飛出去"的陣營。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百花齊放"的局面,一方面源於我國出境遊市場的快速增長,2014年其增長速度達到18%左右,而在2015年暑期,甚至是比2014年同期增長了四倍;另一方面則是源於地方政府的補貼效應,開辟國際航線,尤其是遠程洲際航線,是大多二線機場及城市(包括成都、重慶、西安、福州、武漢、杭州、廈門、青島、南京與天津等)最急切的要求,其給予的經濟補貼,也一漲再漲 ,一條歐洲線,或是北美線的市場補貼,已是高達每年上億元人民幣。當然,除上述兩大原因之外,相對較低的航空煤油價格與相對穩定的人民幣匯率,也是航空公司開辟國際航線的"定心丸"。

(四)航空貨運"電商化"步伐加快

民航業的新常態,轉變最大的當數航空貨運服務了。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產業轉移與制造業升級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傳統航空貨運明顯出現了疲軟態勢,難有5%左右的增長。但在電子商務與自由貿易區快速發展的雙重作用下,跨境電商服務與航空快遞服務成為航空貨運業發展的新方向,一種"電商化"的趨勢正在蔓延,國內傳統航空貨運公司已經開啟了各自戰略調整和改革轉型的步伐:中航集團正在尋求將集團內部物流資源,包括民航快遞、以及與國泰合作的國貨航等在內分、子公司的資源整合、打造全程物流服務商;南航集團仍在擴大機隊規模,尋找專業化運營的方式與機會,擁有廣州白雲物流中心(B型保稅中心),正式啟動"南航跨境"物流產品開發,向電商服務發展,追隨產業轉移路線調整航線開辟與運力投放;海航集團收購天天快遞,2010實施了物流企業的大並購,需要進一步完成資源整合與業務重組;東航物流也明確提出了打造"快供應鏈平臺"的發展戰略。與此同時,電商企業也加速了"野蠻成長",快速延伸到航空貨運領域,2015年9月,唯品會與奧凱航空、ATSG西部有限公司等宣布組建合資貨運航空公司。而快遞公司更是成功實現了"逆襲",繼順豐之後,圓通也正式提出組建航空貨運公司的申請。

(五)航班正常性管理上升為行業民生工程

與市場發展、企業變革不同的是,新常態下"改善民生"的戰略目標,也在2015年正式落實到民航監管要求中。航班正常性,這個困擾了中國民航近十年的難題,也因為新常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其戰略關注度首次被提升到了國家層面。2015年,在繼民航局加大對航班正常性管理與相應的處罰力度(停止航空公司或機場在一定期間內的新增航班申請)之後,國務院也正式向機場原因引起放行率占比較高的機場所在地方政府發出了問責書,明確了航班正常性管理為行業的民生工程。誠然,從民航服務的本質來看,"位移"的准點率無疑是"提質增效"的最有效手段。提高航班正常率,不但是降低航空公司運行成本,提升航空公司資產周轉率的最佳手段,也是提升大眾服務體驗與客戶價值的最佳途徑。因此,航班正常性管理,不但是2015年民航業的民生工程,也會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甚至是民航業永遠的民生工程。

2015年的中國民航業,除了上述特征之外,也存在著一些"十二五"期間民航業持續的變革,如東西發展的平衡化趨勢、航空公司地方化的趨勢、航空經濟效應擴大化的趨勢等。

展望"十三五":民航業面臨諸多戰略變革

新常態下國家戰略布局已基本完成,四個板塊(東北、東部、中部與西部)、三個支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兩個手段(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無疑是"十三五"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核心,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也已明確為"十三五"的發展理念,"開放市場、簡政放權、改善民生"仍將是"十三五"時期發展的主題。因此,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民航業需要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民航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堅持協調發展,著力實現國際與國內、幹線與支線、航空制造技術與民航市場需求等的平衡發展;堅持開放發展,服務於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著力構建合作共贏的發展環境,提升中國民航的國際話語權。這就意味著,面對"十三五",中國民航業要實現平穩的增長與到2020年人均0.5次的出行率目標,要實現服務於國家戰略與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目標,要實現國際化與大眾化的民航強國戰略目標,我們將面臨行業的持續變革與創新。

(一)國際化將從航線開辟發展為技術與規則的輸出

民航業的國際化戰略,早在2008年就已提出,但是新常態下國家"一帶一路"與"自由貿易區建設"的發展戰略,卻對我國民航業的國際化戰略提出了全新的內涵,航線開辟將只是國際化戰略中最基礎的部分,技術與規則的輸出將成為戰略重點。"一帶一路"提出了"高水平走出去、引進來"的戰略措施,"自由貿易區建設"則配合著"一帶一路"建立中國式的國際化規則。對於民航業而言,服務於"一帶一路"與"對外貿易"戰略,首先就是要力爭在雙邊或多邊航空運輸協定,甚至是在"天空開放"政策中獲得突破,建立符合國際民航要求的中國式對外開放規則,提高中國民航的國際話語權;其次是要配合高端制造技術"走出去"的戰略要求,滿足國產大飛機與國產空管設備國際化發展的需求,提高適航審定能力與技術,促進國產飛機、空管設備,甚至是北鬥導航技術的對外銷售;最後,則是配合國家對外援助與基礎設施建設國際化的發展戰略,推動中國機場建設與運行管理技術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非洲國家的輸出。

(二)民航業商業與服務模式將進入多元時代

對外開放、簡政放權,始終是新常態下國家戰略的主要措施,在寬松的政策環境下,互聯網+行動計劃所帶來的變革與創新,將"日新月異",發達國家走過的演變曆程,中國民航業也不會例外,"十三五"期間的民航業,必將步入商業模式與服務模式的多元時代。首先是曾經一度成為關注熱點的低成本航空,在龐大潛在需求的推動下,在市場環境與政策空間逐漸開放的背景下,將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其次是隨著軍隊改革進程的不斷發展,以及國防力量的不斷加強,與國家安全緊密相關的空域規劃與管理政策將有可能實現重大突破,通用航空將有可能在未來五年步入"黃金時代";第三是航空貨運服務,歸核化與快運化將是其兩個重要的戰略方向,客貨混營的企業,要麼回歸到客運的主業,要麼徹底專業化,向快運服務發展;第四是航空公司間的並購與重組,"十二五"期間的本土化戰略,肯定會隨著管制政策的放松而"土崩瓦解",規模經濟與網絡經濟是航空公司戰略選擇的永恒主題;最後則是支線航空的專業化發展,這已不是民航業是否要發展的問題,而是國家航空器制造、城鎮化建設等諸多戰略的必然要求。

(三)機場定位回歸與協同發展將成為行業發展的焦點

民航業能否健康發展,行業內部各系統之間能否協調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機場的定位。2009年的《民用機場管理條例》明確了機場公共基礎設施的屬性,但此時,大型機場,以及很大一部分的中小機場,已完成了企業化的戰略選擇,公共基礎設施功能的實現與其經濟效益的追求存在著諸多矛盾。然而,近幾年,隨著機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地方政府對航空經濟效應的關注,機場定位的回歸已具備條件,"平臺戰略"已得到更多機場企業與政府的認可。因此,"十三五"期間,大型機場將會加速"去自營化"進程,依托"特許經營"與"外包管理"加速平臺建設,從而更好服務於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實現機場區域的產業升級與聚集;而中小機場,尤其是新建機場,則有可能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下,直接形成完全"公益"的運營管理模式。

然而,"十三五"機場業的發展,除了定位回歸的"平臺戰略"之外,還有更為重要的就是發展方式與競爭格局的演變。隨著民航業大眾化消費時代的到來、國家城鎮化建設的加快,以及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的推進,"一市多場",或是城市群內的"機場群"將大量出現,機場之間,以及機場群間的協同發展,就成為行業發展的焦點,與城市經濟發展的融合、與旅遊業發展的融合,差異化定位與合理的市場分工將成為機場業的主要發展方式。

(四)經濟監管將成為行業管理的重要課題

民航業,是名符其實的大眾化交通服務業,安全與效率無疑是國家與消費者的最基本要求。尤其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14年12月9日)明確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戰略要求之後,改革創新、提質增效更是各行各業確定戰略目標與發展方向的基石。所謂提質增效,根據習主席的解釋,"就是要實現國民生活質量提高,老百姓的"獲得感"提升,就業穩,價格穩,民生保障更完善"。雖然,2015年,航班正常性管理已上升為民生工程,但擺在民航人面前的,還有更加棘手的問題,那就是"發展支持與反壟斷"、"價格管制與市場開放"的問題。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網絡航空公司,需要類似獲得"反壟斷豁免"的航線聯營,但那僅是國際市場,關乎國家競爭力的構建,而在國內市場,大型航空公司之間借助"航空聯盟"實施的市場壟斷,已不可避免地侵害到消費者權益,造成的一定範圍內的價格聯盟,這需要行業管理部門明確區分國內與國際市場的管理政策與手段,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至於價格監管與發展保護,更多的是出在支持政策與市場開放之間,尤其是關於支線航空的發展政策與市場監管,的確是到了需要梳理的時候。

(五)綠色飛行將落實為具體行動

"綠色飛行",在很長一段時間,只是停留在"節能減排"的規劃與統計層面。但在"十三五","綠色飛行"將毫無疑問地會從規劃走向現實。北京時間2015年6月30日晚上,國家總理李克強訪問法國期間,正式宣布了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的"中國國家自主貢獻",即中國在2020年後直到2030年的氣候變化行動目標,到2020年碳排放強度下降60%-65%。這就意味著之前歐盟一直強推的ETS(碳排放交易體系)將有可能在"十三五"期間變為現實,中國也將適時推出自己的碳排放交易體系。也就是說,對於中國民航業而言,"綠色飛行"的戰略將變更為全面、更為具體。譬如基於空域規劃與管理改革的航路網改造,提高航線的"取直系數";開放並劃設更多的終端區;基於節能減排目標的飛行程序優化;基於運行效率提升的跑滑優化等措施,將成為民航業"綠色飛行"戰略更為常見的方法與手段。甚至可能由此帶來空管運行管理體系的改革,從而大幅提升中國民航業的航班正常率與運行效率,使得航空公司的運行成本控制手段更為有力。

(六)大數據技術將成為推動行業創新的重要力量

在移動智能與互聯網+的時代,大數據技術與管理思想,已當仁不讓地成為推動行業變革與創新的重要力量。從現實情況看,其給世界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的沖擊,不僅僅表現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而且表現在生產運行模式創新、組織管理模式創新與營銷模式創新等諸多方面。"十三五"期間的中國民航業,大數據技術一定會在行業監管、機場運行管理與航空公司經營管理方面帶來持續的變革與創新。譬如在行業監管方面,將很有可能實現從人工監管發展為程序監管與數據監管;機場的生產運行,也可能從簡單的信息化管理發展為智能化運行管理與智慧化服務;航空公司的經營方式也將產生更多的顛覆與跨界行為。"簡化商務"、"便捷出行"、"智能管理"、"數據監管"、"體驗與共享"等將成為"十三五"期間民航業運用大數據技術的核心與重點。

然而,與上述與變革與創新所不同的是,在民航業傳統服務與管理領域,航空安全管理會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尤其是以"暴恐"為代表的新型空防安全問題,不但可能極大傷害民航業服務與運行管理的效率與質量,而且還可能極大壓制民航業潛在需求的釋放。剛剛過去的俄羅斯客機埃及墜機事件,以及巴黎的恐怖襲擊事件,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民航市場與管理的混亂,連一向以"老大"自居的美國,也於11月發布了罕見的、有效期長達3個月的全球旅行警報。因此,展望"十三五",中國民航業需要推動持續的創新與變革,才可能抓住國家戰略轉型與產業升級的巨大機遇。但同時,也需要夯實安全運行與管理的基礎,才可能應對更多、更大、更為複雜的挑戰,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中國民航國際化與大眾化的強國目標,在國際民航業爭得更高的話語權與國際規則制訂的參與權,甚至是決策權。(首發於《國際航空》)

新聞來源:民航資源網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