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智慧機場的思考

2015年09月15日

現如今,隨便一物,只要粘上智慧二字,就仿若佈滿了光環。智慧城市、智慧社區、以及現在的智慧機場。究竟智慧二字,智在哪、慧在哪,似乎並不是大家所關注的問題,至少智慧的效果如何,更是鮮有人去考證。正如眼下時髦的"互聯網+",凡事"+"之後,就變得無所不能,無所不包,似乎這個世界只有互聯網就行了。殊不知,在投資領域,這股"網路泡沫"似乎又有破滅的跡象,互聯的死亡正在一天天上演,"不差錢"的時代也隨著"股災"漸行漸遠。而在民航領域,也因為"BAT"中"A與T"對機場的關注,"一石激起千層浪",智慧機場的規劃、研討、建設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了尖。

然而,冷靜思考智慧機場的內涵與外延,恐怕並不是簡單的建設,或是商業化那麼簡單,它更多意義上還是管理與優化的問題。從現代機場運行管理的實踐來看,智慧機場至少有四層含義:

第一是模型仿真。這種智慧,是我們在機場規劃與建設過程中最為缺乏的。首先,這種仿真,可以前移到機場的選址環節。眾所周知,機場選址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氣候條件,如果我們能夠獲取某個地域的歷史氣象數據,就完全可能運用仿真平臺,來一場空管運行的模擬,從而確定該地域的氣象條件對未來機場運行的影響,為決策者提供更為較為可信的決策依據。其次是機場的整體設計,包括航站樓、貨站、飛行區等,使得我們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對其運行保障能力預測方面更為精確。最後,則是航站樓內的佈局與投入使用時的預演,這為完善新設施的啟用方案奠定了基礎。

第二是運行管理。一個典型的事例,就是民航局下發的機場保障標準的執行,在具體的實施環節,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就是無法採集原始數據。譬如,對於作業時間的參考,究竟是航班落地時間,還是輪擋時間,或是開艙門時間,都存在著這個時間如何能夠被即時、準確採集的問題。因此,智慧機場在運行管理方面的最直接應用就是如何利用物聯網、互聯網,以及智能讀取等技術,有效實現機場運行過程中人員身份識別、作業時間與地點數據自動採集、運行線路監測與規則監控等。當然,在機場運行管理中重要的安全管理方面,智能技術也應該是大有所為,如機場圍界的智能監控、飛行區交通秩序管理、飛行區外來物的智能監控、作業現場的智能監管等。

第三是流程優化。根據工信部公佈的2015年大數據應用調查報告,被調查企業在大數據技術方面的應用主要是優化流程、提升運行效率。從全民航運行效率提升的角度看,這應該是機場智慧化發展的重點。建立在"智慧機場"基礎上的流程優化,就是通過對現場作業人員標準規範、設備設施的運行軌跡、性能狀態,以及服務對象的行為習慣等數據的採集與分析,對現場運行、設備設施配置、功能佈局等進行動態調整與優化。如通過對跑道、聯絡道、滑行道、飛機滑行、特種車輛運行線路、區域劃分等等數據的整理與分析,實現跑滑優化,達到提高飛行區運行效率的目的;而通過對旅客行走線路、問詢情況等數據的整理與分析,實現對機場航站樓標誌標識的重設、櫃檯分佈與商業佈局等的優化。

第四是服務體驗。這恐怕是眼下各機場最感興趣的話題,即希望通過對旅客消費行為與習慣的觀察,借助社交工具、互聯網平臺與電子商務等手段,促進機場商業開發或是獲取更多的非航收益。譬如,直接對機場零售、免稅業務實施電子化,借助第三方支付與物流服務,開發機場的電商服務。然而,這種做法是否具有較高的價值,或是否真的能夠給機場帶來較高的收益,確實沒有得到證實。

因此,立足於機場管理機構身份的智慧機場建設,其核心應該是平臺的建設,是一個集機場運行管理、安全監控與商業服務於一體的電子化平臺。(鄒建軍/文)

新聞來源:民航資源網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