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安全功課"何時不再是"獨角戲"?

2015年05月15日

夏季來臨,又是雷雨多發的季節。不少機場、航空公司都在"安全"上狠下功夫。有的要求一崗雙責、責任到人;有的要求做好換季前的崗位培訓工作;有的要求細化應急措施、強化應急演練......這一系列動作,都是在為保障航空安全而努力。然而,在筆者看來,這樣的"安全功課"僅是一場"獨角戲"。

面對雷電、暴雨、大風等複雜天氣,要保障航班安全,僅依靠航空公司、機場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在換季的航班"安全功課"中,如果沒有旅客的參與,安全最終收到的效果也會變得有限。

旅客的"安全功課"到底該怎麼補?許多旅客在選擇乘機出行時,並沒有養成自學安全知識的習慣。這一方面是因為旅客缺乏這方面的安全意識;另一方面是因為能夠獲得有針對性安全知識的管道並不多。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遇上複雜天氣或其他原因導致的航班延誤時,有部分旅客試圖通過鬧事來解決問題。這其中,一些旅客並不是有意為之,而是因為安全知識缺乏,安全意識淡薄,最終情緒失控、無理取鬧。

筆者以為,要給旅客補上"安全功課"是民航的責任,這需要民航各單位共同努力,面向普通旅客進行長期的航空安全教育培訓。如果我們機場內的旅客休息區電子顯示幕能夠滾動播放安全知識,特別是換季時的航空安全知識,而非到處都是看板,或許會取得不一樣的效果。當然,有人可能會說,現在不少機場或航空公司不都在做一些科普宣傳嗎?是的,但是看這些科普知識的人並不多。並非這些知識大家不想學習,而是許多知識實在是不"接地氣"。顯示幕上,要麼放的是安全須知,要麼過於專業。安全須知,只適合給首次搭乘航班出行的旅客看,對於經常搭乘航班出行的旅客而言,安全須知已經讓他們產生了視覺疲勞。而過於專業的知識,肯定無法引起旅客興趣,即使硬著頭皮看下去,也未必能明白。如果民航下一次編寫面向旅客的科普圖冊時,在編寫前,可以邀請一些普通旅客和民航專業人士一起參與,互動互融,這樣編寫的出來的航空安全科普圖冊或許會產生更好的宣傳效果。(懷仁)

新聞來源:中國民航報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