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來勢洶湧 民航企業勇立潮頭

2015年04月23日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孟進、錢擘 報導:"明天誰搭乘東航 MU5117 航班就太幸福了!因為這是科技史上第一個人工智能班機。"2015年初,成千上萬線民的微博、微信平臺曾被這則活動--由東航與微軟合作,首度推出的"小冰航班"--刷屏。微軟大名鼎鼎的互聯網機器人"小冰",成為1月13日上海虹橋-北京MU5117航班上無所不在的特殊乘務員。
時隔3個月回望這則消息,很多人恍然大悟,這不正是如今論者如雲的"互聯網+"麼?在宣導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的"互聯網+"時代到來之時,各民航企業勇立潮頭,形成行業發展共識。同時也應該看到的是,"互聯網+"既能助傳統民航企業脫胎換骨,但也可為其他產業巨頭開闢進入民航市場的跨界通衢;機遇與挑戰,都在洶湧而至。

"一張機票之外的錢"

從互聯網賺

機艙裏的購物手推車,是許多旅客對中國低成本航空旗艦公司春秋航空的第一印象。其實,慣於精打細算的春秋航空已開始變陣,因為跟著航班"飛起來"的實體商品,對機艙空間和油耗而言,都會帶來額外成本。

2014年8月,春秋在其上海-貴陽航線上試水O2O(線上至線下)空中商城。在新模式中,該航班僅提供土特產介紹和部分食品試吃。旅客如果感興趣,會獲得商品的對應二維碼,下機後即能掃描並上網訂購。

"賺一張機票之外的錢。"如今,這個口號早已從低成本航空一路喊到了全服務航空。"互聯網+"則為夢想實現提供了種種可能,上述機艙裏的O2O商城僅是冰山一角。

為旅客提供飛往日韓二線城市的高性價比機票,再配以地面城際、市內交通票務服務--此類一站式出行方案產品,在吉祥航空的線上旅遊銷售中廣受歡迎。在山東航空,"智能化客戶經理"改變著傳統金銀卡旅客概念,即使不買兩艙機票、不持有金卡,"智能化客戶經理"也會通過大數據分析出高忠誠度旅客,利用APP推送增值服務免費體驗,培育潛在新市場......

除航空公司之外,其他民航企業同樣深悉,要切入旅客出行全服務鏈的商機,互聯網是無可取代的利器。所以,中航信推出同類軟體中後發而先至的"航旅縱橫";虹橋T2航站樓則進軍線上,將其貴賓服務產品發佈在美團、大眾點評等網站上,推出網路團購。

借力網路

內部增效直達"神經末梢"

"互聯網+"對航空公司的益處並不僅僅體現在外部市場上,對於內部運行管理也有著明顯的好處。

2014年6月,廈門航空在廈門監管局支持推動下打造的發動機預防性維修數據分析平臺監測到,該公司一架波音737-800客機左發動機一個數據有細微階躍。(這個詞要解釋一下)雖然數值遠低於規定安全閥值,但廈航通過數據分析後,依然認定變化趨勢異常。經排查,最終成功消除一處發動機空中停車隱患。在全球波音737-800機隊中,通過發動機性能趨勢監控手段、發現重大安全隱患,這尚屬首例,贏得了生產商GE的高度讚揚。

沒有"互聯網+",沒有大數據收集、分析,這種大大低於規定安全閥值的徵兆很容易漏過。如果這樣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在"互聯網+"上更進一步,從某家航空公司的範圍擴展到全國、乃至全球同業,無論對隱患排查,還是局方盡速發佈警示,都會更加高效。

東航股份副總資訊師王斯嘉告訴記者,傳統企業運用互聯網不能僅僅解決企業與客戶的關係,還要解決企業與員工的關係。只有利用互聯網"通路架橋",把企業的所有系統全部聯接起來,才能固化流程,形成閉環,才能實現自動化從而真正擁抱互聯網時代!正是利用了移動互聯,東航能精准瞭解每一名員工的工作狀態,從企業的"大腦"直達"神經末梢"。由於要求員工即時線上,人人線上,在"掌上東航"等員工客戶端軟體支持下,乘務員何時進機場,何時到準備室、何時進客艙,有沒有在機艙開始服務,都可即時一目了然。當然,機務人員的維護操作流程,甚至客艙清潔員在某架飛機的保潔工作進入到哪個步驟,也通過互聯網的神經線傳遞到企業的中樞神經。

王斯嘉說,如何及時地把企業與客戶之間的"訂單"變成組織與員工之間的"工單" ,正是"互聯網+"要回答的問題。互聯網背後的大數據,客戶行為分析,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效率、提升效益、降低成本。互聯網未來一定會改變傳統企業的服務與銷售模式,產生偉大的變革。比如現在機組實行電子任務書,下飛機時一按IPAD就回收完成了,而過去紙質任務書最快也得三天左右才能回收。現在乘務員在全球任何一個航點都能即時知道公司新近發生了什麼,有什麼資訊該傳遞給旅客。通過"掌上東航",他們也可以查到目前自己的飛行積分,隨時可提出休假、換班的申請,而過去,這些事都要回到本部才能進行。

4月21日~22日,在由中國航空學會和中國航空研究院共同在上海主辦的2015民用飛機航電國際論壇上,"互聯網+"時代的航空公司內部效率提升,成為了會場焦點之一。

霍尼韋爾航空航太集團市場及產品管理副總裁Jack H. JACOBS 充滿期待地告訴與會者,這家巨頭正通過機上高速互聯網等技術,為民航機組催生驚人變革;不遠的將來,駕駛艙很可能只需要一名機長,副駕駛可坐在地面,通過互聯網配合機長執飛航班。這對航空公司節約人力資本、加快人才培養、便利人員配備,都將帶來深遠的積極變化。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電子資訊工程學院的王祖林院長說得更直接:有了高速互聯網和雲技術,今後第五代機上航電系統將不再循著前四代路徑越來越複雜,相反卻會簡化,因為大量設備轉移到了地面。當然,這還都是設想,是否可行還需要諸多的驗證。

對手挑戰來臨 蛋糕也是雙刃劍

從進軍市場到內部增效,"互聯網+"在給民航企業創造種種可能與夢想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4月21日、在航電專家們暢想"互聯網+"的同一論壇會場裏,也有專業人士發出質疑聲音。

昂際航電的戰略與先進技術副總裁Mike Ingram提出,在飛機上由飛行員作航班數據分析才是好主意。來自中國商飛北京研究中心的一名負責人也表示,互聯網確實對民航運行展示出魅力,但客艙和駕駛艙間若僅僅隔著防火牆、沒有網路的物理隔離,很難說是安全的。確實,如果飛機把相當多的許可權通過互聯網交給地面,一旦駭客攻破了航空公司的安全系統、遠程操縱飛機,後果堪憂。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國際民航組織就提醒航空公司關注網路資訊攻擊對飛機的風險;就在近幾天,甚至有外媒傳出美國安全專家用接入機上娛樂系統的筆記本電腦、入侵並控制所乘坐波音737系統的新聞。

當然,無論如何,飛機終會在"互聯網+"時代,成為空、天、地一體的空間網路的一個節點,網與牆不可能只選擇一頭,關鍵在於民航企業和監管部門必須找到平衡點。

在市場層面上,"互聯網+"引來的挑戰也同樣頻出。

既然是通過互聯網賺"一張機票之外的錢",在基本位移的有限收入之外、旅客出行服務鏈更具市場價值的各個環節,跨界巨頭、尤其是網路新貴們自然無不拍馬殺到。

對航空公司來說,攜程的先例可能最為印象深刻。以中國民航的電子客票普及為契機,攜程在互聯網PC端時代就由網上訂票切入、迅速成長,以比航空公司快得多的勢頭,佈局機票、酒店、簽證、地面接駁交通等等線上旅遊的各產品線,成為市值堪比三大航的網路巨頭;而移動互聯網興起後,其在"互聯網+"領域的優勢依然強大。

事實上,除了中航信旗下的航旅縱橫依託航信特色、佔據市場領先地位;其他民航企業對於"互聯網+"可說發力,卻難言優勢。無論最基本的網路訂票,或是酒店預訂、接送機、機場貴賓服務等等環節,各大互聯網訂票企業、旅遊網站、乃至手機打車公司、酒店預訂網站,無不從既有產業出發,循著互聯網提供的資訊推送路徑和強勁用戶黏性,向上、下游大舉跨界,其中不少跨界企業在旅客中的使用習慣,恐怕遠勝民航。

幸運的是,經過近20年互聯網大潮的洗禮,民航企業從當初懵懂於網路商機,到如今勇於把握"互聯網+"的轉型突破口,市場意識已大不相同。但轉型理念之後,能不能在及時回應用戶需求、善於分析把握熱點上,向素擅此道的互聯網企業學習,仍將決定市場蛋糕歸屬。

"互聯網+"大潮已洶湧而來。隨之而起的,有轉型、發展良機,也有層出不窮的新市場對手和新技術挑戰;如何用好這柄雙刃劍,對民航企業和監管者都將是一份持久的考卷。

新聞來源:中國民航報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