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國際機場三十周年歷程回眸

2025年10月13日

二○二五年十二月八日,澳門國際機場落成營運三十周年,是一個值得慶賀和紀念的日子。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執委會主席陳穎雄較早前接受民航資源網專訪時,講述了機場從起步到騰飛的關鍵歷程、未來發展的規劃與願景。三十年來,澳門國際機場見證並參與了澳門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亦成為連接澳門與世界的重要門戶。在這三十年間,機場不僅是旅客往來與貨物流通的重要樞紐,更是推動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促進多元經濟發展的堅實力量。三十年來,澳門國際機場交出了一份令人自豪的成績單。從最初僅有數條航線起步,到今天已形成覆蓋中國內地主要城市、輻射東南亞及東北亞、並逐步拓展至歐洲及美洲的航線網絡,機場承載了數以千萬計的旅客與貨物進出境需求,為澳門與世界的交流搭建了橋樑。作為澳門的重要公共基礎設施,機場在促進旅遊業、會展業以及區域經貿合作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澳門這座小城來說,國際機場不但讓澳門居民感到驕傲,更是澳門成為國際大都市的象徵。機場落成之初,成為海峽兩岸「一機到底」「間接直航」的重要樞紐,替兩岸開展大交流奠定了基礎。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八日,中國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和葡萄牙共和國總統蘇亞雷斯主持剪綵禮後,澳門國際機場隨即正式投入營運,長期擔負著海峽兩岸主要橋樑的角色。有一段時期,幾乎所有往來內地的的台灣旅客都會經過澳門;機場旅客之中,台灣旅客佔了絕大多數。因澳門有落地簽註便利,不少台灣旅客還以澳門作為旅遊目的地,這是澳門旅遊業和旅遊業的黃金時期。當時,澳門與台灣之間的民間交流日趨頻密,高峰時每年有一百零八萬台灣旅客入境澳門。然而,海峽兩岸關係緩和之後,包機直航逐步常態化。澳門民航業失去了大量的旅客,貨運業務也因運力的下降而減退。

有遠見的澳門民航界人士對此早已做好了準備:為減少兩岸「三通」後轉機旅客流失對機場業績的影響,在二○○三年,澳門國際機場專營公司開始把引進低成本航空成為主要的戰略部署。二○○四年,為配合澳門旅遊經濟的平衡發展,機場專營公司提出了機場轉型的戰略目標,由轉機機場轉變為目的地機場。此後,低成本航空公司業務在澳門國際機場不斷擴展,也出現了本地的低成本航企。澳台航線萎縮不久,澳門國際機場引進了捷星亞洲航空、菲律賓航空及曼谷航空三家航空公司。澳門至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的航班,還有飛往澳洲的航班都屬於低成本,填補了大幅度減少的台澳航班。

二○○八年,受燃油價格飆升、金融風暴、海峽兩岸實現包機直航等因素影響,澳門國際機場的客貨運急劇下降。澳門國際機場的旅客運載量較二○○七年下跌7.3%,飛機升降、航空客運量、航空貨運量分別下跌了26%、33%和60%之多;機場專營公司的淨虧損八千零二十萬澳門元,同比增加81%。因虧損而要股東增資不久的澳門航空,也再度出現巨額虧損。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有針對性地調整了營運策略,配合國家「十二五」規劃賦予澳門特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及中葡合作平台的任務;在繼續開闢內地航線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特區政府與各國各地區所簽署的航空協議開放天空,大力推動低成本航空與公務機發展。

金融風暴結束之後,澳門國際機場的民航航班開始增加,二○一○年有五家外地航空公司開闢到澳門的新航線,其中三家是低成本航空。這說明低成本航空服務在澳門已成為一種剛性需求,逐步適應澳門的環境,長期存在並尋求持續發展的機會。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港澳兩地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傾斜下,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提升,澳門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持續強化。

《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總則明確指出,在「一國兩制」方針指導下,推動粵澳更緊密合作,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融合,促進澳門經濟的適度多元化,攜手建設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共同打造世界級新經濟區域,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粵澳雙方在框架協議裡的合作定位的重點之一,是建設世界著名旅遊休閒目的地。在建設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過程中,澳門國際機場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透過區域合作,突出澳門歷史文化旅遊的資源優勢,豐富旅遊業內涵,提供主題與特色多元的綜合性旅遊服務。

 

新聞來源 :民航論壇       作者:鍾山

本文轉載自民航論壇,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