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灣區將擁有我國最大世界級機場群
2025年08月18日
按照國家發展規劃,到二○五○年我國將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航空企業和世界一流的航空樞紐,國際航空樞紐功能體系進一步完善,支撐我國建設保障有力、人民滿意、競爭一流的交通強國。根據《國家「十四五」口岸發展規劃》,選定十座城市定為國際樞紐航空城市,華南地區的廣州和深圳入列;加上香港國際機場,粵港澳大灣區就成為我國最大的世界級機場群了。
二○二四年,大灣區機場群旅客吞吐量超過二點一四億人次,其中主要的三大樞紐機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及香港赤角國際機場客運量分別超過七千六百三十六萬、六千一百四十七萬及五千三百一十萬人次。對比疫情前的二○一九年,三大機場的客運量數據分別為七千三百三十八萬、五千二百九十三萬及七千五百萬人次。可以見到,廣州機場的客運量已經回復至與疫情前相若的水平;深圳機場則增長勢頭強勁,成功邁入「六千萬級客運機場俱樂部」,香港則仍與疫情前的客運量有一定距離。數據顯示,粵港澳三地機場客運量累計超過一點八億人次,運輸航班架次、貨郵吞吐量等各項業務指標均全面復甦。預計到二○三五年,粵港澳大灣區將擁有七座運輸機場、十七條跑道,旅客吞吐量達四點二億人次,貨郵吞吐量超過二千萬噸,建成引領全球、高質量發展的世界級機場群。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成為國家發展重要戰略的情況下,建設成具有世界級競爭力城市群,需要與之相輔相成的航空運輸體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機場群,疫情結束後,大灣區各個機場及民航業迅速復甦。按照有關規劃,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將打造成為「大灣區國際貨運航空樞紐」之一。至二○二六年,臨空經濟示範區近期建設啟動區初步建成;至二○三五年,臨空經濟區總體格局將基本建成,城市配套完善,航空運輸、空港物流、國際商貿、機場配套等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兩個階段的發展目標。第一階段是築基成長期。到二○二五年基本建成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大灣區民航整體規模、綜合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持續保持國際領先。第二階段是全面提升期。到二○三五年,全面建成安全、協同、綠色、智慧、人文的世界級機場群,為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發揮戰略性、基礎性作用。粵港澳大灣區建成新時代民航強國先行示範區,創新能力、治理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影響力位居世界前列,在更高層次參與合作與競爭中發揮獨特而重要的支撐作用。
根據相關規劃,將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國際航空樞紐多核驅動,澳門、珠海等機場多點聯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推進區域空域協同發展,建立空管協作運行機制,加快空管運行技術變革,深化大灣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強粵港澳空管人員技術交流;此外,進一步增強香港機場國際中轉功能,支持澳門航空專營權放開,增加和優化廣州機場中遠端國際航線航班,提升深圳機場國際化水準,提高珠海機場航線網絡通達性,探索內地與港澳合作拓展國際航線的新模式。進一步提高粵港澳大灣區航空物流服務國際競爭力,推進大灣區航空物流高端化發展。
珠海機場改擴建工程也正式進入實施階段。該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後,將使珠海機場的設計容量提升至滿足年旅客輸送量二千七百五十萬人次的水準。廣東機場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機場群,需要推進各大機場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廣東省「5+4」骨幹機場佈局建設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幾大機場有望形成科學合理的差異化發展和互援補給體系。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多達八千七百萬人,是香港的逾十二倍,加上內地經濟增速快過全球,人口眾多,有足夠空間容納多個城市同時發展航空市場。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測,到二○三○年客貨運需求量將分別達到三點八七億人次、二千萬噸。《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支持香港機場第三跑道建設和澳門機場改擴建,實施廣州、深圳等機場改擴建,開展廣州新機場前期研究工作。政策利好勢必直接助推灣區內軌交基建工程落地,同時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主要有七座機場,改建擴建速度相當快。改擴建完成之後,客流量會不斷上升,區域經濟會跟全球經濟更加地融為一體。
新聞來源 :民航論壇 作者:鍾山
本文轉載自民航論壇,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