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低空經濟需克服困難突破瓶頸

2025年07月21日

我國低空經濟隨著旅遊及物流業高速發展,現已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低空經濟的真正價值在於其多元化的應用場景。當前物流、載人交通和文旅三大領域已進入商業化驗證階段,從概念藍圖加速邁向現實圖景。二○二五年三月,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提出「推動商業航太、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這已是低空經濟連續第二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標誌著這一新興產業正式躋身國家戰略新增長引擎序列。

在政策密集加持下,中國低空經濟呈現爆發式增長。二○二三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突破五千億元;二○二四年達到六千七百億元;到二○二五年,這一數字預計將超過八千九百九十一億元。二○三○年有望突破二萬億元大關!

二○二四年三月,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明確提出「到二○三○年,通用航空裝備全面融入人民生產生活各領域,成為低空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地方政府聞風而動。今年年初,三十一個省級行政區中已有二十二個發佈專項《行動方案》,量化目標明確:廣東省劍指二○二六年實現三千億元產業規模,規劃一千三百個起降場;湖北省鎖定千億目標,建成八個通用機場;安徽省力爭八百億元;北京、上海同樣瞄準千億級產業規模。

在低空經濟通信網絡保障方面,深圳市計劃三年內建設八千個5G-A基站和五百個通感一體化基站,通過高頻段信號實現低空飛行器的釐米級定位。今年二月,中國低空經濟聯盟發起「全國低空交通一張網」項目,劍指解決各地空管平台標準不統一、重複建設等問題,構建統一指揮平台。

在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更是發展迅速。二○二四年二月,峰飛「盛世龍」完成深圳至珠海跨海飛行,將陸路二至三小時的車程壓縮至二十分鐘,開啟「空中計程車」時代。深圳創新打造「聯程接駁+空鐵聯運+文旅」項目,遊客可乘坐地鐵到達深圳北站,搭乘直升機前往中山、珠海等大灣區城市,實現「空鐵聯運」無縫銜接。專家指出,當深圳無人機每日運輸架次突破五千次,當EH216-S在上海市中心完成首飛,當美團無人機六分鐘送達長城腳下的熱飲,我們看到一種立體交通網絡和空間資源利用的革命性突破。

低空經濟議題在澳門也引起了民航界、旅遊業及物流業人士關注。政府方面認為澳門空域非常有限,大部分屬澳門國際機場及直升機場的航道保護區;而且澳門地理環境複雜,人口密集和高樓林立,發展低空經濟需因地制宜,同時考慮澳門的航空安全、安保、個人私隱等因素。政府部門表示將循序漸進,先研究以無人機物流的應用場景為起點,參考外地無人機運行的情況研究澳門相關修法、訂立技術要求及協調空域管理等,於未來促進低空經濟發展。

今年初,民航局副局長馮偉龍回應議員有關低空經濟問題質詢時表示,澳門的低空經濟活動暫時以跨境直升機服務為主,主要提供澳門往返香港和深圳的航班,亦有提供直升機觀光服務,但遊客需提前與直升機公司聯絡。隨著無人機普及,澳門無人機主要應用在商業航拍、休閒娛樂及應急救援,舉例如澳門警方已使用無人機協助警務工作,亦有行業使用無人機進行地圖測繪、工程記錄和橋樑檢測,有效減少人力巡邏並提高工作效率。

有民間專業團體負責人認為,應按照澳門城市發展定位,圍繞「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突出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重要支撐點的地位作用,鞏固澳門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三極之一定位;基於「立足本島、琴澳深合、輻射灣區、融入全國」的總體發展思路,加強頂層設計,拓展典型低空應用場景,牽引帶動低空產業集聚,建成運行順暢高效的低空融合飛行管理服務體系。結合特區發展環境、產業佈局、特色優勢等情況,在充分市場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對澳門當前低空經濟產業發展基礎進行全面梳理,明確未來三至五年低空經濟發展的目標思路、重點任務、保障措施。推動澳門乃至灣區構建立體綜合交通體系,實現城市內外交通綠色高效無縫銜接。發揮低空業態在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方面的優勢,助力城市公共安全能力整體提升,建設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的美麗家園。

 

新聞來源 :民航論壇       作者:鍾山

本文轉載自民航論壇,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