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善對外交通吸引更多國際旅客
2025年06月02日
二〇二四年,國內遊客出遊總消費高達五點七五萬億元,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1.8%,文旅消費已然成為提振內需的重要引擎。顯示其中所蘊含的巨大能量。內地民行業人士認為應善用新載體,營造新體驗,推動新文旅快速發展。今年「兩會」期間,有全國政協委員建議持續優化休假制度,鼓勵更多人出國旅遊,同時讓更多外國人瞭解中國。只有持續完善外國人旅行生活便利,才能吸引外國人「走進中國」,為文旅經濟增長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澳門旅遊業每年三千多萬入境旅客,大多數來自內地,雖然國際旅客也在不斷增加,但比例仍然不高。特區政府要平衡澳門旅遊業的承載力,就必須讓旅客市場多元化,透過澳門國際機場吸引長途客訪澳,是最理想的政策。澳門要吸引長途旅客,但機場缺乏長途航線,本地區對外交通不足。長期以來,澳門國際機場的國際化程度一直不高。無論是國際旅客赴澳門,還是澳門人赴歐洲、美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城市,都不得不經香港、廣州或深圳的機場。所以,澳門要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首先要讓國內外旅客更方便、更舒適地來澳。
對經濟發達的地區來說,公路交通、軌道交通與航空網絡的結合缺一不可。長期以來,由於航線專營權的限制。因此,回歸二十五年來,澳門的天空只能實現「有限度開放」,澳門國際機場也只能拓展低成本航空和商務航空,以彌補傳統航空業務的不足。與此同時,亞洲各地的機場正在大力擴充市場,投下巨資增建跑道及航站大樓,更新各種設施。
簡單而言,澳門要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葡平台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完善對外交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其中,拓展航空交通的國際航線尤為重要,因為航空交通是吸引國際客源的第一途徑,而陸路交通只能帶來國內的遊客。中央給澳門特區的任務是經濟多元化,特區政府的施政也正在實施這一策略。新一屆特區政府要接過這一艱巨的任務,承擔起經濟適度多元化的擔子。
近年來,特區政府積極推進澳門與內地鐵路、航空、旅遊三大產業融合發展的新使命,積極推進各項工作。澳門要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必須吸引國際高消費旅客,不斷完善自身的旅遊設施。而更重要的,是通過改革民航系統和民航政策,推出各種有效措施,以利開闢更多的國內外航線,使機場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口岸,從而實現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
七年前通車的港珠澳大橋,不僅帶動了三地旅遊、金融業發展,還促進產業連接及成為交通樞紐,讓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落地,拉動區內經濟。大橋通車促使珠三角西岸發展加速、促進物流業發展(尤其是航空貨運行業),更重要的是,能夠令港珠澳三地經濟一體化加速、粵港澳大灣區競爭力增強。
港珠澳大橋開通後,澳門國際機場的客運量及航班量不斷增加;不少航空公司增開了澳門航線航班及加密班次。港珠澳大橋可連接珠三角各大城市的路面交通網絡,令旅客更方便地往來三地各個機場。香港和澳門之間的交通,除了噴射船和直升機之外,又增加了大橋這一新的陸地通道。通車後,澳門居民和珠江口西岸的遊客前往香港新機場乘搭飛機外出將更加便利。
澳門國際機場、香港國際機場與珠海機場同屬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既有競爭也有合作。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和軌道交通分佈的逐漸完善,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機場的差異縮小,互補性正在增強。澳門國際機場如持續完善各項服務和提升設施的效能,相信定能吸引更多鄰近城市的旅客經澳門「飛出去」,配合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整體發展。作為一項世界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的通車,意味著「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付諸實施。
香港人過去乘飛翼船來澳,船票一百五十多元,還需時一個鐘頭。如今,從香港機場乘車經港珠澳大橋來澳門,只需三十多分鐘,比香港市區還快,大大方便珠三角旅客往來澳門和香港兩地機場,為港澳航空業帶來更多的客源和機遇。另外,香港國際機場的貨運已趨於飽和。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製造業的橋頭堡,擁有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在航空貨運運輸網路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此前提下,位於珠江口西岸的澳門國際機場正在橫琴興建前置貨運站,擴大澳門航空物流業的市場優勢,助力「灣區製造」快速高效通達世界,未來可望將澳門打造為大灣區西部的重要航空物流門戶。
新聞來源 :民航論壇 作者:鍾山
本文轉載自民航論壇,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