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民航業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2024年09月23日
今年是澳門回歸二十五周年,適逢特區政府換屆,澳門第六任行政長官候選人岑浩輝最快於九月二十八日發表政綱。他近期頻頻拜訪及接待各界社團,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以完善政綱。在會晤一些專業界團體時,不少人提出有關促進澳門民航業發展的議題,包括優化本澳民航設施,善用「一國兩制」優勢拓展國際航線,發展低空經濟等。
很多人都關心澳門國際機場的擴建事宜。對此,澳門民航局長潘華健回覆議員書面質詢時表示,二○二二年十月中央政府批覆澳門機場擴建填海工程後,在特區政府督促下,機場專營公司去年八月至今年六月開展了前期防洪及環境定期監測工作。最新進度是:「澳門國際機場擴建工程——填海及機坪建造工程」今年五月已招標,計劃今年內開始填海和建設機坪。特區政府認為,當前經濟及旅遊業復甦情況應可為規劃提供有利支持,政府正與機場專營公司會持續觀察市場變化,靈活調整策略,確保各項目標能夠順利實施。
內地民航資源網較早期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目為《大灣區強敵環伺,澳門機場如何差異化發展》,提到後疫情時期澳門國際機場的優勢和機遇何在。作者認為,作為一個在大灣區中並不特別起眼的機場,澳門國際機場總體上有四大機遇:一是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紅利。大灣區客觀上形成了「一國兩制,三種貨幣,四個關稅區(含內地自貿區),四地政府(深圳計劃單列市),五種機場管理體制」的發展現狀。這一特徵對經濟要素流動造成了較大障礙,但同時也表明隨著大灣區一體化的推進,要素實現自由流動,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十分可期。一旦過境便利、標準對接、資格互認,大灣區將形成一個灣區大市場,區內小迴圈。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後,澳門國際機場的腹地人口將從六十五萬,拓展到整個大灣區九千九百九十一萬,市場容量擴大了一百倍!這就是大灣區發展紅利。
二是後疫情國際航線重構。儘管澳門機場國際業務佔比不低,二零一九年國際航班量佔比57%,在大灣區中僅次於76%的香港,比廣州、深圳都要高。但國際航班總量不多,只佔大灣區的不到10%,與香港、廣州、深圳均有巨大差距。這是疫情前,疫情以來,國際航線大幅削減,目前中國國際航班量僅恢復到2019年的7%。特別是疫情三年洗禮,大部分航空公司虧損嚴重,很多國際航線特別是洲際航線可能飛不下去。這裏潛藏著國際航空市場格局優化的巨大機遇,特別是洲際遠程市場可能發生較大變化。
三是澳門航權配額充足。疫情前,很多國內航司開不了國際線,加密不了國際航班,一個重要原因是航權已被瓜分殆盡。比如廣州深圳飛美國的航權已經用完,飛歐洲主要國家的航權也所剩無幾,飛東北亞也基本沒有航權。就是我國航權仍有少量配額,按現行國際航權配置規則,南航在廣州、深航在深圳,也搶不過北京的國航和上海的東航。而澳門機場國際航權相對富餘,一旦大灣區融合,澳門將是航空公司另闢蹊徑開闢國際航線的一個現實選擇。當然,香港的航權也不少。
四是澳門機場擴建獲批。澳門機場一直受限於設施容量,二○二二年十月底,澳門機國際場填海擴建獲國務院正式批准。該機場將填海超過一百二十九公頃,擴大停機坪容量,增加停機位,新增快速脫離道,機場年旅客運輸能力將提升到終端一千五百萬人次。
疫後民航及旅遊業全面復甦,每個黃金周都有大批旅遊人士出行,體現出我國經濟社會新氣象。隨著中國旅遊業深化對外開放,從海外湧入的國際旅客及海外華人,更使民航客運需求大幅度增長。澳門國際機場和民航業雖然面對的挑戰不少,困難重重,但也有自己的優勢和機遇。只要把握得好,還是有機會續寫輝煌的篇章。珠海機場與香港機場聯手,在二○二三年第二季度實施「經珠港飛」項目,對澳門國際機場客貨運帶來新的衝擊。該計劃通過港珠澳大橋陸路接駁實現「空-陸-空」國際聯程轉運,讓珠海機場實質上開通國際航班。與此同時,香港國際機場的旅客和貨物,也可利用港珠澳大橋這條快速通道,經珠海機場運往內地各個航點。
特區政府一直採取「市場主導、政府引導」方針創造有利營商環境。機場專營公司持續市場營銷,並與目標航空公司洽談開拓來澳航線,亦透過激勵計劃推動航空公司增加運力。此外,本地航空企業也正籌備加大國際航線力度,有序開拓更多直航服務並增加班次,促進旅客流量增長。澳門民航局負責人指出,安全是航空運輸業的核心。民航局一直嚴謹履行安全監督,確保所有民航活動符合本澳及國際民航組織訂立的標準。機場擴建施工,特區政府已要求機場專營公司制訂施工前風險評估和採取保障措施,例如必須加強跑道和滑行道的外來物檢查、保證工程設備的操作低於飛行保護平面。屬超出飛行保護平面的施工部分,將安排在非航班升降時段進行,確保施工期間的航道和航班營運安全。
新聞來源 :民航論壇 作者:鍾山
本文轉載自民航論壇,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