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機場高風險崗位人員實施閉環管理
2022年01月31日
新冠肺炎持續兩年,並出現Delta和Omicron等變種病毒,威脅全球航空運輸及旅游業。香港等地近期更發現機場口岸出現防疫漏洞,成為新一輪輸入性疫情的源頭。故此,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機場衛生防疫是否嚴格,對旅客出行信心將有莫大的影響。最近,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CAM)配合民航局加強國際機場口岸疫情防控,協同相關單位對高風險崗位人員實行閉環管理。根據閉環人員的實際情況,於一月二十九日零時起正式入住。
澳門國際機場閉環管理的對象,主要是專責處理來自中國(含港台地區)以外的境外航班及衛生局定義為高風險航班的人員,包括這些航班旅客或機組人員直接或近距離(二米以內)接觸的人員;與未經消毒的高風險航班的航空器、貨物(含行李)、廢棄物,以及經高風險航班旅客、機組人員、貨物轉運使用且未消毒的設施設備有直接接觸的人員。閉環管理以「14+7+7」勤務模式運作:有關人員輪崗執勤十四天並集中入住閉環住宿場所,離崗後即安排閉環轉送至隔離酒店七天集中醫學觀察,隨後七天再居家隔離健康管理。閉環人員需定時測量體溫及核檢,核檢頻次按衛生部門要求適時調整。
公務飛機維修庫作為閉環設施,將暫時轉為機場保安限制區域。閉環管理住所可同時容納廿六人,設有個人防護裝備穿脫區、睡房、休息室、茶水間、洗手間、淋浴間、洗衣房和乾衣房以及無線網路、固網電話、健身設施等。入住人員需經指定通道進出,不能與其他人員混用公共設施或交通工具;非工作時段必須留在閉環區域內,嚴禁進入停機坪。至於人員的膳食,則由機場公司統一安排提供。澳門衛生局傳染病防控處長梁亦好表示,需接受閉環管理的是機場內的工作人員,包括運送行李或必須接觸從高中風險地區回澳人士的工作人員,當中涉及保安、清潔、運送物品的人員。從高中風險地區來澳航班的機組人員不會離開機艙、不會入境澳門,亦不允許進入機場大樓,會乘坐原航班離澳。
新冠疫情在全球各地蔓延,各國紛紛關閉邊境,削減或暫停民航客運航班。但由於經濟活動及民生所需,航空貨運不單沒有停止,而且需求量大增。然而,由疫情高發地出發的航班,很容易由機組人員和貨物攜帶病毒,為目的地城市帶來新的威脅。去年七月底,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出現防疫漏洞,疫情外溢至本地及多個省市。國家防疫部門在清查疫情源頭時發現,祿口是國際機場很可能是通過冷鏈運輸或人員傳播導致,應該高度警覺。防疫專家認為,機場可能在垃圾處理、機場清掃、貨倉清掃等方面存在不嚴謹的地方,需要更細緻地排查以堵住漏洞。
最近香港爆發的新一輪疫情,源頭很可能與機場防控失當有關。國泰航空一名二十八歲空姐成為連串確診及初步確診個案的毒源,首先感染她的母親,其母再到維園跳舞時感染數人,導致全港第五波疫情大爆發,社區出現多條傳播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佈有空運機組人員違反防疫規定,當局因而收緊空運措施。港府隨即禁止澳洲、加拿大、法國、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英國和美國的民航客機著陸,曾在這八個國家逗留人士亦不准經香港轉機,為期十四天。香港民航機組人員引發新一波疫情的事件,也引起了澳門防疫部門的警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亦宣佈,為減少新冠病毒對本地公共衛生的風險,自一月九日零時起至一月二十三日禁止民用飛機由中國以外地區搭載乘客前來澳門。
在疫情防控方面,澳門國際機場一直表現亮麗:繼二○二○年成功取得國際機場協會(ACI)舉辦的「機場健康認證」,成為亞太地區第二十一個,全球第一百一十個獲認證的機場;二○二一年十一月又獲國際機場協會續期「機場健康認證」,認可這座國際機場致力優先考慮健康和安全措施,並根據國際民航組織理事會航空業復蘇工作組(CART)的建議,以及ACI航空業重啟和恢復指南,與行業最佳實踐保持一致。澳門國際機場連續獲得這一健康認證,大大增強了旅客使用該機場出行的信心。
疫情爆發以來,澳門國際機場在防控疫情方面一直做得十分嚴謹。鑒於近期國內外疫情存在不確定性,機場專營公司執行委員會主要成員到機場進行檢查,了解高風險和低風險航班分流的相關措施和實施細則、旅客和上下貨物的安排程序、以及場內分營服務商的管理與監督。機場候機樓出入口已設立體溫檢測和健康碼檢查點,確保體溫及健康碼異常人士未經允許不得進入候機樓。抵境旅客分流處理按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求,抵澳航班須按照不同風險級別作出分流,航班作業流程之間進行兩次消毒,與中高風險地區來澳載客航班之乘客及機組有密切接觸的工作人員,必須穿著一級(全套式)保護衣;其他工作人員必須穿著五件套裝保護衣,並設有專用保護衣棄置箱。所有來自中、高風險航班(包括貨機)在機側進行貨物及寄艙行李消毒,入境貨物從貨機卸貨裝置自動轉移至地勤裝卸設備,全程無需人手介入;貨物降落地面後立即由指定人員噴灑消毒方可移走。此外,澳門國際機場還開設大中華地區全項服務檢測站,方便旅客應急辦理核酸檢測手續,進一步提升國際機場服務品質。
新聞來源 :民航論壇 作者:鍾山
本文轉載自民航論壇,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