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是公益性事業和城市名片

2013-06-04

五月中旬在北京舉行的主題為「航空經濟與環境保護」的中國民航發展論壇上,大會主席、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夏興華致開幕詞中表示,以航空運輸業為核心所形成的航空經濟,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新興經濟形態。《國務院關於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把民航業定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戰略產業,並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動航空經濟發展。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李家祥作論壇主旨演講時指出,中國民航擁有二千○一架運輸飛機,一千○九架通用飛機及一百八十三個民用機場,其中一百三十四個小型機場。每平方公里平均0.19個,而美國是0.57、歐盟0.92、日本2.9、印度0.38。中國僅相當於印度的一半。但是到二零一九年中國機場將達到二百六十個,而這一百三十四個小型機場每年虧損二十九億(平均兩千萬元),只要把機場改為公共設施,經營性負債立刻可成為盈利。

據報道,我國現運營的近一百八十座機場中,70%虧損,江蘇十三個省轄市九座機場,除南京祿口機場和無錫碩放機場外,其餘七個都「吃不飽」,有的甚至成為當地的沉重負擔。為何會有這麽多機場處於虧損狀態?民航界人士認爲原因有二,一是地方政府盲目跟風修建機場,導致供需嚴重失調。二是大型機場搞壟斷,中小機場很難爭得贏。另外,有些地區的機場規模上去了,可坐飛機的旅客流量上不去,本地居民消費條件跟不上,航空公司不願意飛,所建設的機場就會虧損。

爲了扭轉虧損的局面,一些機場集團加快開通主要旅遊城市的環飛航線和直飛國外的航線,這樣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海外遊客,進一步提升當地旅遊品牌,推進旅遊業的二次創業。同時,旅遊業的發展又為航空運輸帶來大量的旅客,從而促進機場業的發展。還有就是降低航空運輸成本,使機票價格達到人們較為滿意的程度,將會使原來處於航空消費金字塔底部的巨大人群,成為航空消費潛在的群體。

二○○九年以國務院令發佈實施的《民用機場管理條例》(簡稱《條例》),明確指出「民用機場是公共基礎設施」的定位。長期以來,關於民用機場定位,即應作為社會公益性的事業單位還是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來管理,一直難以形成共識。主要原因在於機場與機場管理機構概念的混淆。通常的「機場」,實際是指包括機場管理機構、機場功能實體和非主經營業務在內的一個廣義的總體概念。因此,應從三個構成部分分別對機場進行定位。非主經營業務比較明確,主要應解決的是機場和機場管理機構的定位問題。

《條例》對於滿足機場基本功能的實體「機場」,明確歸類為公共基礎設施,實際上是將廣義機場的功能實體定位為以社會公益性為主。從經濟學看,機場主體功能屬公共設施範疇,具有非排他性但又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對較小機場或地處西部偏遠落後地區的機場來講,機場的存在更多的是完成普遍服務的需要,滿足民眾出行、服務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從經濟性角度來看實際上是不經濟的。不過,機場是一項公益性的事業,為一個城市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平臺,並利用機場的人流和物流來帶動整個地方經濟的發展。 正是此種考慮,國內大多數中等城市將建設機場作為一個主要工作來做,上世紀末曾出現過一段時間的機場建設潮。事實上,機場作爲一個城市的名片,完善的城市功能、優良的投資環境離不開機場的存在和發展。

澳門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進行興建國際機場論證時,曾經有人認爲澳門地狹人少,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然而,有遠見的政治家、民航界人士和投資者一致指出,澳門成爲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之後,連繫歐盟與葡語國家,地緣政治地位非常重要;況且,博彩旅遊業的發展也急需一個國際機場。事實證明他們是對的,澳門回歸後加快發展機場產業,完善機場佈局,使澳門與各主要城市之間形成方便快捷的連接方式,這樣可完善澳門的城市功能,優化投資環境,增強吸引力和競爭力,拓展招商引資管道,帶動澳門特區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步伐。

二○一二年澳門國際機場共載運四百四十九萬多旅客人次,貨運量超過二萬七千噸,飛機起降次數約四萬二千架次,機場主要營運單位總體收入達三十四億澳門元,機場專營公司總收入七億五千多萬澳門元,通過股東增資,清還了多年的債務,並且首次實現了純利潤達一千四百四十萬澳門元。進入二○一三年,機場專營公司著重財務的適當安排及資源的有效投放,積極配合澳門經濟及交通運輸網絡發展而大力推動基礎建設,以及不斷提升機場設施和服務素質。 從經營的角度來看,澳門國際機場是成功的,它不僅爲澳門旅遊博彩經濟帶來高端的客源,同時也擁有一支具備國際水準的管理隊伍,在國際上屢屢獲獎也並非偶然。

來源:民航論壇 濠江日報 2013年6月3日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