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如何促進航空物流

2019年3月25日

鍾山

去年十月二十四日起正式通車的港珠澳大橋,不僅帶動三地旅遊、金融業發展,還促進產業連接及成為交通樞紐,拉動粵港澳大灣區內經濟。因此,除了旅遊業界,物流業界人士也十分關注,港珠澳大橋通車與物流業發展的作用,尤其是航空貨運行業。

交通運輸是物流業最重要的成本之一,港珠澳大橋通車之前,珠江口兩岸的陸路運輸只能使用虎門大橋。不過,虎門大橋經常塞車,加上要繞一個大圈,運輸費用和時間成本不小。所以,港珠澳大橋對港澳、港珠物流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業界可節省運輸路程和時間,降低總體成本費用。早在大橋通車前,澳門多家物流公司已在珠海、廣州、深圳及香港設分公司,並與內地各大物流網路合作。他們指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可打通香港與粵西的經濟脈絡,令物流效率大大提高,特別有利於分擔香港機場的貨物出入港壓力。

不過有傳媒指,港珠澳大橋自去年正式通車以來,使用率一直不高。根據一份官方研究報告,港珠澳大橋通車初期,預計車流量達至每小時三百八十三架次至五百八十三架次,估算通關人數最低約五萬六千人次。然而,數據顯示,港珠澳大橋通車首月,珠澳前往香港方向日均車流三百八十七架次,香港前往珠澳日均車流四百一十六架次,港澳穿梭巴士日均四百八十四班次,跨境巴士日均九十九班次。首月總車流未能達到研究報告中最高預計的十分之一;而港珠澳大橋首月日均二萬七千人次通關,也與報告估算相差將近一半。

筆者為此曾查?澳門交通事務局網站,上述統計還有一些未提及的資料:港珠澳大橋通車首月,通關總人數超過八十萬人次;每日由澳門珠海來往香港方向的輕型車約五千二百多架次。交通事務局的解釋是:目前大橋仍屬營運初期,交通事務局及相關部門會密切監察大橋的通行情況,並與內地及香港相關部門保持緊密溝通和協調,共同做好大橋的營運工作。

香港報章近日報道,港珠澳大橋通車至今四個月,逾九成六使用大橋的車輛均為接載旅客的客車或巴士,貨車流量日均僅一百二十六架次,通車次月的入境客量已較首月下挫8%。有智庫指大橋開通以來過橋政策過緊,出現巴士乘客多、私家車少,建議應從速全面開放香港私家車經大橋北上到廣東。

港珠澳大橋通車後,每天只有約三千至四千架次車輛使用,車流量偏低。香港私家車如要過橋到珠海或澳門,必須先申請配額,或預先申請使用澳門口岸停車場,再轉車入市區。港珠澳大橋耗資巨大,是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其中一大關鍵,然而開通以來由於過橋政策過緊,私家車過橋配額亦嚴重短缺。現時在香港登記的私家車大約有六十萬輛,即使全部容許進入廣東省,當地可吸納的容量仍是綽綽有餘。香港民間智庫認為,特區政府必須想方設法「橋盡其用」、盡快公佈增加大橋流量對交通影響的評估及應對措施,在未實施全面開放前,可以採用網上預約安排。

另外,香港口岸沒有設泊車位供澳門非商用私家車停泊,澳門市民只能乘穿梭巴士往港,而香港市民到澳門口岸可以使用「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泊車轉乘計劃」,但手續繁複。有意見指港珠澳大橋原為方便三地市民通行,實際操作並未如人意。

至於物流業界最關心的大橋使用問題,直至去年年底,港珠澳大橋跨境交通流量仍未見到開放澳門貨車,澳門物流貨運業人士認為,珠海和香港每日都有物流的貨運業務操作,如果政府不加快發展港珠澳大橋的物流業,很快會被邊緣化。建議政府應爭取先行先試的機會,利用大橋部署未來經濟發展,協助業界作營商策略。有學者指出,現時港珠澳大橋始終都是配套問題,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亦接近香港國際機場,如果做到「無縫對接」,可以為澳門發展到中長線市場,最簡單就是降低「使用大橋門檻」,加快通關便利化。不過,相關問題需要澳門特區政府與港珠兩地政府協商完善的方案。

香港國際機場的貨運趨於飽和,在此前提下,位於珠江口西岸的澳門國際機場正醞釀興建第二條跑道,加上現時廣深港三大國際機場的航空貨運量都趨於飽和,因此在當東岸滯留或剩餘的貨物可透過港珠澳大橋等通道運至澳門出口,擴大澳門航空物流業的市場。但是,前提是有關部門需及時介入,促成澳門物流業使用港珠澳大橋,才能將澳門打造為大灣區西部的重要航空物流門戶。

新聞來源:民航論壇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