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業人才需要有大灣區思維

鍾 山

2018年07月02日

最近,澳門有勞工界立法議員指,空中交通管制員工作具有專業性,薪酬待遇佳,在市場中具有吸引力;長期以來,空中交通管制員整個團隊由本地人擔任,但近年來,當有人員需求時,公司已不再於本澳招聘及培訓,反而是向政府申請外僱聘用許可,透過輸入外僱填補空缺。

次日,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機場營運部高級空中交通服務處經理胡高宏向記者表示,空中交通管制部門目前有二十五名員工,祇有一名外僱,其餘全是本地人。該職位聘請外僱主要是有員工突然流失,培訓持牌人員需時,為維持民航安全及符合法律規定,才會聘請持有空中交通管制員牌照的外僱。招聘及培訓本地人員,需要視行業需求、公司預算,由於培訓課程花費不菲,故要有多名員工參與才能與外國相應機構申辦培訓課程。最新一期的空管員招聘已啟動,即將面試。

大家都知道,民航專業的國際化程度特別高,航空安全是民航的生命,所有涉及航空安全的人員培訓,都必須嚴格遵守國際民航組織的規定。澳門國際機場營運已有二十三年,每年有七百多萬旅客在澳門乘飛機外出,從未發生過嚴重的安全事故,這説明機場的安全管理是相當先進的。

空中交通管制員的工作涉及民航安全,專業技術要求十分高,包括良好的溝通能力、計算能力,反應快,還要求心理質素達標,並非每個人都能勝任。從事空管工作逾二十年的機場空中交通控制科經理林偉鈞表示,全球民航業不斷發展,經常有新變化、新法規。空中交通管制員並非考獲牌照後即可一勞永逸,需要持續接受各類培訓。除每年的定期培訓外,每三年要接受一次英語培訓,並會到深圳模擬訓練,確保民航飛行在安全、高效的環境下運作。因民航業瞬息萬變,法律規定空中交通管制員如超過九十天沒有從事相關工作則會停牌,超過半年更會釘牌,需要重新考核。

按照中央政府的安排,澳門特別行政區正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行政長官連日來馬不停蹄地訪問各個大灣區城市。澳門爲什麽要融入大灣區?因爲澳門長期依賴博彩業,經濟單一,地理面積和人口規模小,內部資源有限,必須通過參與區域合作拓展空間,達致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帶動下,特區政府相繼參與了内地多項合作規劃,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趨向日益明顯。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建設,為澳門參與國家發展和地區合作提供了重大契機。澳門將與大灣區各城市合作,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將大灣區與國際社會聯繫起來。一方面促進澳門與大灣區其他區域之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自由流動;另一方面有助於改善和提升本澳居民民生福祉。對包括澳門青年在内的廣大居民,無論是創業還是就業,生活或居住,都能夠拓展更廣闊的空間。

然而,本地傳媒批評在澳門有一種不正常的傾向:一方面要求内地對澳門開放更多領域,另一方面則拒絕内地與澳門交流,本土保護主義思想嚴重。限制輸入外勞可以理解,但是,澳門發展所需的各類型人才也限制輸入,在澳門高校畢業的優秀外地生也不准留下,這就令人費解了。全國各省市乃至世界各國都在千方百計「搶人才」,唯獨澳門在「趕人才」,這到底是爲什麽?

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葡平台還是融入大灣區,都需要各種類型的人才。因此,特區政府在首份五年規劃中,已提出要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力度支持企業深化人力資源的開發,培養更多配合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技術型、管理型、應用型的人才。具體而言,本地區需要的民航專業人才,包括民航管理、空中交通管制、飛行、地勤服務及物流等,僅靠本地培訓是難以滿足民航業發展需求的。

勞工界議員和勞工團體出於維護本界別選民或所代表團體利益的需要,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澳門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也沒有條件這樣做。只許你向國家要這要那,不許内地居民到澳門這樣那樣,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很快也會出臺,澳門與鄰近城市的交往將比現時更加頻密。如果每個城市都搞保護主義,人才怎樣流動?大灣區如何融合?

記得勞工界議員曾在議會表示,他們並非反對輸入外勞,而是希望相關政策能促進澳門經濟發展,推動本地勞動力向上流動。在這方面,社會各界都是有共識的,而澳門國際機場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這樣做了。目前,空中交通管制員這一特殊行業的本地化程度,已超過百分之九十五。我們認爲,在確保航空安全的大前提下,實現這樣高的本地化程度,社會各界應該給予表揚而不是批評。

新聞來源: 民航論壇




IMCA
MIA微信服務號
IMCA
MIA微信訂閱號